对于不太爱运动的人来说,这个天气出门简直是灾难,只适合待在空调房里。
苏州话里有个字:“孵”,比如 “孵茶馆”。我觉得“孵”就应该用在夏天,多形象啊,一动不动。
但想想这都月末了,还没出去过,只能顶着无情的烈日,出门去!
于是去了沧浪亭。
在苏州一众园林里,沧浪亭的存在感说实话不太高。比不上拙政园、留园人来人往,热度甚至没有艺圃这种网红小园高。
但是去了你就知道:沧浪亭就是最适合夏天的园林,没有之一。
水围廊,廊围山
所谓沧浪,出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从名字便可推断,它的水,不一般。沧浪亭的水景是开放式的,是在外围的,这跟其它园林都不同。
沧浪亭外围水景
不像其它园林,围一圈墙,在里面挖池造林。
沧浪亭即使不进去,在外面也可近距离地欣赏水。水中有莲,水边有树,水岸有亭,石板桥架在水上,走过去便是沧浪亭的正门。
沿着水的曲线,沧浪亭的外围,造了一圈复廊,向外观水,向内观山。
环绕着山体有连续的曲廊,顺着山势,起起落落,曲曲折折,一段连着一段,将整个园林围住。
走在廊内,阳光透不进来,阴凉舒爽。从侧门偶然吹来一阵凉风,长日无事,可以坐在石板上打个盹。
林荫间隙漏进星星点点的光,一阵风吹,光影随风而动,细细碎碎,撒在石板上,煞是好看。
清风明月本无价
可惜只卖四万钱
都说沧浪亭气质高古,它是苏州园林里,资历最“老”的一位,始建于宋朝。
它的第一位主人,是宋朝一位文人——苏舜钦。
苏舜钦正值盛年,无罪而贬,来到苏州,忽然发现一处废园,三面环水,林木成荫。
这个地方好啊,于是豪气花了4万钱在此处造了山亭,以屈原大夫心境自比,号“沧浪翁”。
苏舜钦跟欧阳修是好友,读书人么,有了园子就忍不住吟诗作画,寄给好友一顿吹嘘。
欧阳修就回了一首《沧浪亭》,里面有一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有点酸溜溜的味道。
后来这句诗的上句,被篆刻在沧浪亭的廊柱上,不过下联换成了“近山远水皆有情”,此句出自苏舜钦《过苏州》一诗,居然神匹配。
竹影、芭蕉与书生
文人的基因奠定了沧浪亭的气质。
它的正中间是湖石堆叠的山,山体料峭,古树参天。山上是沧浪亭,飞檐斗拱,气势磅礴又古朴厚重。
南面临水,北面则是登高望远的地方:看山楼。
假山堆叠,竹木茂盛,站在楼上,可远眺可近观。
除了古树,沧浪亭的竹子值得一提。
大片的竹林,竹影婆娑,映在漏窗里、月洞门下。
苏舜钦诗里 “日光穿竹翠玲珑”映入了现实。
读书人的喜好怎么少得了芭蕉?
碧绿的芭蕉,藏在轩窗下、粉墙边,不管哪个角度观赏,都是一幅绝美夏日芭蕉图。
沧浪亭就像是一个含蓄的书生,它的气质与灵魂,藏在不经意的细节里。
比如漏窗,它不急于把所有的美好一下子倾泻出来,而是慢慢地渗漏进来。
不同形状的门洞,各自成一幅画。
夹墙小径,轩廊曲折,竹柏掩映,光景流转。
读书人的气质,含蓄外,又有大气。比如苏舜钦,身在沧浪亭,心系朝堂。
沧浪亭的大气在于轩敞,它的美,不吝于关起门来自己欣赏,而是坦坦荡荡敞开。
内外一体,山水互动,你在门内、门外,都能大大方方欣赏。
最后再回到开头问题,为什么说夏天最适合去沧浪亭?
因为这里古树苍郁,夏木阴阴,几乎晒不到阳光。你可以慢慢地在曲折回廊上闲逛,听听蝉鸣,看看树影。
因为这里竹林萧萧,粉墙芭蕉,郁郁葱葱。夏天最浓的绿,都流淌在这里。
最后一点,人少,尤其是早晨八九点的时候。
何止清风明月,整个园子都是你的。
图:苏茶网
“
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