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两滴水,一滴是墨水,另外一滴是茶水。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神农时期,不同年代的饮茶方式也迥然不同,我们如今的“泡茶法”,其实是在明代才开始逐渐普及…
茶本是药,口嚼生吃简单高效
关于茶这片树叶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淮南子·修武训》中曾记载说: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说的是上古神农氏,看到部落的人们经常不小心吃到有毒的植物,生病了也无药可医,为了救部落百姓于水火,他决定尝遍百草,为大家辨别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有毒。
传说有一天他尝累了,坐在一棵树下用陶罐煮水喝,树上刚好飘下几片叶子落在了陶罐内,跟水一起煮开了。神农氏喝了陶罐里面的水后,发现能够让自己生津止渴、神清气爽,这种树叶被称为“荼”。
随后神农氏尝百草过程中,偶然服用了一颗毒性很大的小草,他想起了之前自己发现的树叶“荼”,赶忙摘下几片服下后,毒性被成功化解。
自从神农氏发现“荼”能解毒后,先人们就会将茶叶采集回来,晒干当成药品使用,每当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时,就会抓上一把口嚼干吃。
药食同源,熟吃当菜滋味更妙
不过干嚼茶叶滋味实在不佳,到了魏晋时期,大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火候对于菜肴滋味的影响,烹饪方式和方法的重大飞跃,让人们的饮食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饮食出现了新风尚。
关于茶,魏晋时期的人们也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吃法:食疗。将鲜嫩茶叶和粮食煮在一起,当成茶粥吃,这种饮食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像我国西南边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一直就保留着将茶叶当菜吃的习惯,他们会用独特的烹饪方式,将茶叶制成“竹简茶”,当作蔬菜食用。
玩点花样,烹煮饮用档次更高
或许因为古代没有太多娱乐活动的缘故,大家开始对茶动起了心思,单纯吃茶感觉还是差了点意思,不管是味道还是样子,于是就琢磨出一个新的花样:喝茶。比起干嚼茶叶和当成食品吃,烹煮茶叶再饮用似乎更妙。
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 "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具体滋味如何不得而知,不过茶叶从那个时候开始,也由药品变成了一种食品。
唐代流行煎茶,宋代盛行点茶,而这两者的区别,其实只是加工方式的不同,最终的味道本质上大差不差。但是得益于宋朝当时宋徽宗大力推广,茶叶成为了风靡全国的一种饮料,点茶也随之火遍大江南北。
据蔡京写的《太清楼侍宴记》里头记载:“遂御西閤,亲手调茶,分赐左右。”宋徽宗赵佶虽贵为天子之尊,但精于茶艺的他,曾经多次为自己的大臣们点茶。酷爱茶叶的他,还专门写了一本《大观茶论》给茶叶打广告,里面还详细记载了宋代点茶的详细操作方法。
全面进化,冲泡饮用逼格拉满
到了明代的时候,由于出了一位工作狂皇帝——朱元璋,出身不好的他,最看不惯奢靡享乐那一套。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庚子诏。建宁岁贡上供茶,听茶户采进,有司勿与。敕天下产茶去处,岁贡皆有定额。而建宁茶品为上,其所进者必碾而揉之。压以银板,大小龙团。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龙团风饼
明朝当时盛行唐朝时候发明的那种蒸青团饼茶,作为贡品进贡给朱元璋后,他感慨精工细琢的龙团凤饼茶叶实在太过劳民伤财,于是朱元璋下令,以后都给我喝炒青散茶,不准再造茶饼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纸令下废团茶。
受这件事情的影响,古代茶叶饮用方法也随之由烹煮改为冲泡,这也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冲泡饮用法不仅操作方法简单,饮用起来也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茶叶的变化过程,深受文人雅士和普通老百姓们的喜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总的来说,中国饮茶方式的进化史,其实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变化史。一片小小的树叶,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