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山时,山不说话;
我路过海时,海不说话;
唯有这里的茶,
它在春光里舒展枝芽,
它在茶杯里诉说着河山。
茶同我说它经历的斗转星移、浮沉翻滚;
茶同我说它承载的风霜雨雪、严寒酷暑;
茶同我说它听见的风云变幻、云卷云舒;
武夷岩茶的历史
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 可追溯到南朝时期( 公元 479 年- 502 年) 。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 首先是唐朝元和年间, 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
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中写道: “晚甘侯十五人, 遣侍斋阁。此图皆乘雷而摘, 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 月涧云龛之品, 慎勿贱用之! ”
孙樵在这封信中, 把出产在“建州丹山碧水之乡”的茶, 用拟人化的笔法, 美称为“晚甘侯”。
范仲淹《斗茶歌》中“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记载。
揭示了武夷山产茶早在上古时期。
据历史考查,则始于夏、商、周(公元前 2000-- 公元前 256 年)前的神农时代。
按文字记载则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武帝年代,武夷先民们已有饮茶习俗。
早年茶为菜食、药用及泡饮。
后制作块状蒸青绿茶。
公元1302-1557 年,武夷茶作为贡茶长达 255 年之久。
至明嘉靖年间罢贡茶制,化块状茶为条形散茶,又从蒸青改为晒青、炒青。
以后因受地域、气候影响,绿茶掺入发酵因素,随使武夷岩茶脱颖而出。
自此半发酵的岩茶始于明末清初,至今约有 300 多年历史。
武夷岩茶地理范围
依据地理保护标志管理相关规定:武夷岩茶是指在武夷山行政区域内种植、在特定时间内以特定标准采摘。
以特定工艺加工生产的茶叶称为武夷岩茶。
种植范围:一定要在武夷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不能是周边或其他地区。
采摘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采摘武夷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之前。
采摘标准:中偏大开面时采摘,一般指三叶一芽。
生产工艺:以传统的乌龙茶工艺进行加工,不包揉,成品呈条索形,不得有其他任何添加成份。
产地范围
现行的《武夷岩茶国家标准》将武夷岩2798平方公里行政区域范围内种植的武夷岩茶良种(即岩茶原料)划分为两个产区:武夷岩茶名岩茶区和武夷岩茶丹岩产区;
按流行的山场观点,武夷岩茶依生态条件分为: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以及外山茶。
其中正岩区号称岩岩有茶,也是各有特点。
春茶
四月中旬到了武夷山采茶的时间。
岩茶采摘标准为驻芽梢的2-3 叶或3-4 叶。
不同品种略有差异:如肉桂适宜 2-3 叶,小至中开面采摘。
水仙、大红袍宜 3-4 叶中至大开面采摘。
岩茶的鲜叶原料取用驻芽梢,是有科学根据的。
从工艺效应而言,凡达一定成熟度的驻芽梢,叶表皮角质层厚而耐磨。
经做青磨破叶缘细胞形成红边,而叶面及梗脉部分的细胞仍保持完整。
以便在做青过程完成其“走水”等一系列特殊生化变化。
另从内含化学成分的效应而言,驻芽梢比幼嫩芽梢的内含物质丰富,正如王泽农教授所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两天是仙草”
①因为大量内含物质如单糖、多糖、类胡萝卜素,β- 胡萝卜素、叶绿素、芳香物质、维生素、果胶等一系列醚浸出物含量,均随新梢生育含量有所增加。
②茶多酚虽在成熟新梢中有所减少,但主要是酯型儿茶素的减少,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却相对增加,这有助于减弱茶汤的涩味感而增加醇厚感。
③咖啡碱含量也是成熟叶高于嫩叶。
④氨基酸在茶叶中含量一般是嫩叶高于成熟叶。
⑤成熟新梢梗、脉中多种游离氨基酸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均高于芽叶中的含量。
一泡茶的滋味蕴藏了许多东西,比如它生长的地方海拔的高低、日照的长短、降水量的多少、还有土质的所含的矿物元素的多少等等。
一口茶,喝的是一方水土,是一方水土成就了一泡茶的筋骨。
它身旁的一方水土藏在它的滋味里。
#茶生活##茶##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