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苏州的春意可以说很浓烈了,大好春光总让人想起更美好的食物。
温度渐渐升高,这时候的人们都开始寻觅一些清爽的食材了,今天介绍的这两抹“绿色”,你家的饭桌上有吗?
01.
4月,是属于蚕豆的季节
鲁迅在《社戏》和《朝花夕拾·小引》里写到的罗汉豆,苏州人叫蚕豆。沈朝初的《忆江南》里写道:“苏州好,豆荚唤新蚕。花底摘来和笋嫩,僧房煮后伴茶鲜。团坐牡丹前。”
离立夏还有一段时间,作为“立夏三鲜”的蚕豆已经早早地上市了。
在吃蚕豆这个问题上,苏州人是极度讲究“出身”的。最好的是苏州本地产的“吴江青”和“牛踏扁”这两种青蚕豆。这种蚕豆比较宽大,品相饱满又很嫩,是苏州人春天餐桌上必有之物。
民间也一直有“煮而食之,可忘肉味”的说法。刚上市的蚕豆皮薄、软糯,一抿便脱壳,甚至嫩到可以连壳一起吃。
吃蚕豆,讲究时间,现剥现炒。时间放久了,豆皮就会老化嚼口有渣,剥好的蚕豆水洗也影响新鲜度。剥豆前把手洗净,轻轻把豆子挤出来,这样蚕豆干净新鲜,不用水洗,可直接下锅。翠绿清香的蚕豆,只要一点点盐和一把葱花,就能成就一道美食。
新鲜嫩蚕豆剥去豆荚,跳出来的蚕豆碧绿嫩糯,以蒜苗或竹园里刚挖起来的燕来笋切成薄笋片一起快煸快炒,略加一点儿绵白糖,这碗炒蚕豆便成了苏州人餐桌上的最爱。
若加上一点儿火腿丁或者开洋虾米一起炒,那这碗炒蚕豆真的能让人忘却肉味!
蚕豆虽然好吃,但也不能贪多。每年都会有人因为食用蚕豆致病,送入医院。要注意的是,蚕豆需熟透了吃,可千万不要食用未烹熟的蚕豆哦!
02.
水中碧螺春,宁为其辞官
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被誉为“水中碧螺春”的太湖莼菜悄然上市。作为江南水乡的自然馈赠,太湖莼菜自古就是美食爱好者的心头肉。
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据记载: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苏州有个张志宏献上了四缸莼菜和“莼菜诗”,博得龙颜大喜,敕封张志宏为官,时人讥之为“莼官”,可见莼菜之魅力。
还有一则关于莼菜的故事,也是让人“哭笑不得”。 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那一碗莼菜羹,竟然辞官回乡,这可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
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张翰是苏州吴江人,从小水乡长大的人来到异地,对家乡总有着独特的情怀,而这种情怀往往只需要一口记忆中的味道便能唤醒。
这个故事后来被世人传为佳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写思乡之情的成语“莼鲈之思”的典故。
莼菜比较珍贵,每年清明前后水底的地下茎开始萌芽生长,到初夏采的莼菜最鲜嫩、最鲜美。
鲜嫩的莼菜芽,浑身裹着透亮如玉的晶莹胶质。《湘湖记》中形容其“清液欲滴,香粹柔软,可与鱼髓蟹脂相较,而清远远胜。”
每年的3月底4月初,大名鼎鼎的东山太湖莼菜开始采摘,一直可以持续到秋天霜降。
一到采摘季节,莼菜水田里就会有农民匍匐在木制菱桶中,只有头部和手臂伸出菱桶,梗着脖子,双手伸到水中采莼菜。这样的姿势,要保持八九个小时,时间和体力上都是考验。所以,这一碗小小的莼菜就显得格外珍贵了。
莼菜和鱼可以说是绝配,除了鲈鱼,江南人也喜欢用太湖银鱼、昂刺鱼或塘鲤鱼来做莼菜汤,味道之鲜美不输鲈鱼。对于老苏州来说,一碗莼菜汤下肚又鲜又美,不仅有鱼肉的鲜嫩,还包裹着莼菜的柔滑,也难怪张翰辞官了。
当然除了炖汤,莼菜也可以变成下酒凉菜,那种滑溜溜且略带微酸的口感,简直是开胃下酒的绝配。
再过不久就立夏了,各种蔬菜瓜果竞相上市,你最好哪一口?今天家里的饭桌上又该“宠幸”哪一位呢?
“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