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一个忘记了名字的茶,一个大袋里装了两公斤的样子,条索是明前的嫩茶,
大约知道是哪里的,但又不确定,
喝了一口,那个香就来了,海拔高处,深山之香,春天在开水之中还原,
这一下大约就知道了,昆明存的茶,在时间之中,香如此稳定,
或者说,还增加了一些什么香味。
香得有点不真实,但确实,这茶有四五年了吧,
其实,这茶来得很不简单,从勐海到澜沧到勐库到永德,这条茶的路线,很漫长,这线路长得我感觉超出了我的能力,事实也是如此,可是,当年,包括现在,我们也意气风发啊。
茶人们谁不曾想着,要寻遍天下最好的茶,做出一些自豪并厉害的茶。
我和别人网店不同之处是,店可以不大,销售可以不高,但品种的气势要用。
这里是一个高山之村,当时应该照了一些图片,本想从另外的台式电脑上找以前拍的村寨图片,现在也不想动了。
。
或许,我应该花些时间,将一些茶山行走的事好好的文字记一下,因为,我发现 ,这几年,慢慢的,快忘记了很多事了,包括那些以为可能一生也无法忘记的那些茶的香,茶的苦,茶味道的先后味道,那些茶的人。
这个寨子,其实,只是一个缩影,
包括,前几天,也是找出了两袋类似的,那天,我以为是易武的,结果一喝,是巴达的,我记得,我在那里写过一个文章: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为会经常去看看的,可是,并没有,反而,有时,没骨气的想,能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就也不错了。
微博上也记录了:
巴达山,见到这位老人的时候。我感觉我见到了多年后的自己。当然,多年后我不一定能像他动作麻利。
可是,好多年过去了,也没再次去看看那里的人文和茶叶。
其实,还有很多寨子,记在了我的记忆中,或许有图片,有茶样,或者什么都没有了,
很多深山里的小寨子,因为是每年去时总在最好的时光中,价格虽然不太高,但也不算便宜,因为现在的人工成本这一块是很透明的,这就是比较难搞的地方,
很多地方啊,本想着做成优势的产品,可是质量不稳定,价格也突出不了太多的优势,介绍推荐的难度高低倒不说了,从做茶的成本上来说,就算我不将自己算成一个费用,也依旧得不偿失。
这些深山里小寨子的茶啊,依旧美好,但又不好操作,只能留在心中,就当不曾去过,有时,有茶友问起,我也会简单一笔带过。
梨花箐这样的寨子,算是提练出来的有优势,有价格,有口感保证的茶,
这一个过程算是必然经过的阶段吧,只为寻找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点,得得失失都需要经历,云南的茶山版图这样才能立体起来,而不是纸上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