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福林的新会陈皮上周一经推送,马上有不少茶友对包装产生浓厚兴趣,对包装上出现唐代人物形象纷纷提出疑问。本篇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层的挖掘,看看这看似漫不经心的盒子设计背后隐藏着怎么样的文化符号。
主画面总共有五个人物,中央是帝皇形象,三名侍卫伺立身旁,一名侍卫手擎瓷盘呈进献之状。
这些人物形象,全出自于元代画家任仁发的《张果老见明皇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组合的形象,勾勒的是新会陈皮作为御贡敬奉皇室的意象。
上期说过,新会陈皮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作为宫廷御药则是到了清朝时期了,这里选择元代的描绘盛唐的画作,是不是穿越了?
我们知道,古人在艺术创作中,往往会使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元代画家任仁发(非常吉庆有没有)创作的这幅传世名画,选择盛唐时期的故事作为题材背景,是元代重要的文化现象。盛唐是中国文化鼎盛时期,这样的场面出现在元代江南士大夫的面前,却形成了他们非常复杂的心态。
对于失去汉文化绝对优势的文人士大夫们来说,唐人对现实世界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讴歌并不能增进江南文人对元蒙统治的认同,反而成了他们怀旧寻梦的寄托所在,不断引起南宋遗民的内心共鸣。
据专家考证认为,古人用柑橘制作陈皮的历史远在新会柑有记录之前,江南各地均有产出,而元蒙代宋的时期,大量的汉氏族被迫南迁,最后在新会的崖山与元军作最后的决战,数十万军民相继殉国,新会柑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引种到新会的,并且栽种新会柑的先民们显然已经知道这种柑果皮的价值高于果肉,故此在往后数百年的物竞天选过程中,逐渐造就了新会柑与其他地方柑橘品种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成为了一个无法复制的地方特色物种。
历史学家认为,崖山海战是中国第一次全面亡国的标志,在元蒙的奴役之下,中国文明的进程被打断,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遭受侵损,而陈皮作为享有悠久历史的国药,却在新会这片充满苦难之地重新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在几百年来,从中原大地迁徙到新会的先民们辛勤劳作,不断优化、选育出适合制作陈皮的柑果,并且累积数百年经验,总结出一整套栽种、开皮、晾晒、储藏的传统工艺,将新会陈皮的功效最大化释放。
清朝末年,国家破碎、民族凋零,广东人大量被迫远赴南洋、西洋,华侨们更加视新会陈皮为至宝,新会陈皮愈久弥香,最能解远离故土亲人的思乡之苦。
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新会陈皮被列为贡品御药,却是在中国再次被异族统治的清代时期,虽然清朝被多方面美化修饰,但汉人的风骨几乎被奴役殆尽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这份承载着深重的民族苦难与民族希望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产业,我们没有理由再去寻找向清廷进贡的人物形象,而是仿效古人,选取《张果老见明皇图》形象作为设计元素,深层演绎出新会陈皮的文化价值。
从内包装来看,我们精心订制与新会陈皮的标志物熊子塔外形切合的八角瓶,充分将当地人文特色糅合到实际应用当中。
新会陈皮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长期储存对容器的密封性要求很高,在瓶盖和瓶身结合部分,我们增加了橡胶垫圈,相比其他品牌产品大幅增加了密封性,能起到很好的防潮防霉作用。
在盒子外面,我们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开扣方式,设计更贴心,使用更省心。
丝丝细致、点点用心,希望我们的专注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