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疫情来临的春节,我才意识到,学会自己和自己相处也是十分重要的。说来也是很偶然,我开始喜欢喝茶竟然也是一个疫情来临的春天,就是2003年的非典那个春天。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活动中认识了以为紫砂壶商人,从此开始接触到了茶。不过今天想和各位聊聊,其实今天我们的喝茶的方式和古人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中国各个朝代喝茶的方式是不同的,从远到近可以分成粥茶法、末茶法、散茶法三种方式。首先来说说粥茶法,这是西汉以来的喝茶方式,但是却跟我们现在喝茶的方式大相径庭,是把茶作为食材的一种,放在锅里煮出来,然后喝汤。跟茶一起煮的东西有葱、姜等一些现在大多用来调味的食物。听起来是不是极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却是习以为常的。所以这种煮茶的方式叫粥茶,特别形象地表达煮茶像煮粥一样的做法。晋 傅咸 :“闻南方有 蜀 妪,作茶粥卖之。” 唐 储光羲 《吃茗粥作》诗:“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茗粥,又叫茶粥。唐代起就有“茗粥”的说法,茶粥有两种意思,一是“煮制的浓茶,因其表面凝结成一层似粥膜样的薄膜而称之为‘茶粥’”,二是以茶汁煮成的粥。但其实这样的做法在唐代就出现了,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感觉应该与喝粥类似,似乎但是这样做也是为了掩盖茶叶的苦涩的味道,不过我想但是先民提到的茶和我们现在有些区别,尤其是和现在绿茶乌龙茶有很大区别。
这种煮茶的方式在南方更加盛行一些,一些君主都会在宴请上以茶代酒。但是婉约的南方人乐意这么干,北方人可不乐意这么干,北方人习惯了豪放,这样诗情画意的方式不是他们能接受的。北方人大多还是比较喜欢牛奶和酒,并且轻视南方喝茶的行为,也只有南方的人来了北方,才会让他们喝茶。
第二种末茶法是最精致的喝茶方式,也是手续最复杂的。在唐代的时候,喝茶的风俗已经普及全国了,在普通百姓家里,也是跟食盐一样的常见。而北方人也因为需要提神,所以也渐渐开始喝茶,像现在喝咖啡一样,用来提神醒脑。除此之外,茶圣陆羽的功绩,带来了茶的繁荣。
陆羽有一套自己的“贵族”喝茶法,他建议将茶叶的大小碾压到只有米粒这么大,将水煮开,再把茶叶放进去,搅拌到茶叶铺满了整个水面,就可以喝茶了,这个搅拌的用具就是之前在讲铁壶里提到的茶筅(中国茶筅与日本茶筅略有不同,今天看到的主要是日式抹茶茶筅)。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种“点茶法”,其实是末茶法的分支,跟现在表演性的冲茶法相似。就是把茶末放在茶盏里面,再冲以开水,这种方式在宋朝成为主流。抹茶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点茶)。九世纪末抹茶随日本遣唐使进入日本,点茶被岛国人民所接受并推崇,发扬光大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然在明朝以来,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传统茶磨也随之绝迹。
除了这种点茶法之外,宋朝人还喜欢把茶做成茶饼(与我们今天的说的普洱茶的茶饼不太一样)。在选取原料方面,只要茶叶的茶心,别的不要,先用泉水浸泡,在放在锅上面蒸熟,再去除它的水分,达到茶叶变白的目的。之后研磨茶叶,至少一天,加上香料和薄粥,糅面一样制作成茶饼。这样一来,这样的茶饼又白又香,既符合了审美,又符合了味道。
但是这样复杂的制作工艺,茶饼的价格自然便宜不到哪里去,名家制作的更是一茶难求。当然喝的时候不会只喝茶饼,要把茶饼碾压成茶末,越小越好,然后放在罐中储藏。而泡茶的时候,如果直接冲入热水会影响到喝茶的口感,所以要先把茶杯加热,再进行加水冲泡,泡的过程中还得进行搅拌,这就需要很高的泡茶技巧了。
当然这样的泡茶方式在元代就不受欢迎了,因为过于复杂,而元代的统治者也不再是汉族人而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自然接受不了这样精致的泡茶方式。于是散茶法就应运而生了。散茶法已经跟现在的喝茶方式很接近了,把茶叶炒干,直接放在茶壶里加热水进去泡开就好,前面的什么淀粉、香料和复杂的制作工艺,统统不要。
而因为喝茶方式改变了,自然后来的人也无法理解前人泡茶的复杂了,对前人的文献也出现了误解。但是这喝茶的方式也可以看出古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粗糙到精致又到讲究效率,小中见大。当然,喝茶的方法不同,使用的用具自然就有很大的差异。之后我们会单独聊聊不用茶法下的茶具。中国古代很多文人骚客也把他们的精神图腾体现在这些用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