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作者:昆明万融科技有限公司 更新时间:2022-07-29 20:23 阅读:954

普洱茶三大产区,很多茶客都较为熟知,但是在云南,还有一个普洱茶产区,最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大理。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大理素有“山茶甲天下”之美誉。当今世界发现的茶科植物共23属380多种。根据茶树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茶树植物分类法:世界茶组植物共40个种,中国共有39个种,而云南就有33个种。同时还发现云南有17个茶树新种和1个变种是世界茶谱中尚无记载的。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英国植物学家席勒在1958年将茶树分为亲缘相近的三个种,它们是:中国茶种(小叶种),大理茶种和伊洛瓦底茶种。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以上三种茶树在大理都有发现。许多专家从大理茶的外部形态和内含化学成分,经比较分析认为原始性状较突出。


  从考察中发现,大理已有野生茶树六处,其中属澜沧江水系的有四处:永平南部的伟龙、狮子窝,云龙县的南新各一处,点苍山的感通寺和斜阳峰的单大人(单玉林)一处,另外,还有南涧无量山和弥渡县的牛街各一处。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尽管大理不是云南茶的主产区,但不意味着大理不产茶,而且种茶的历史并不短。早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也就是1000多年前,大理感通寺周围就已经开始种茶,感通茶后来还成为了云南的历史名茶之一。而被更多人忽略的是大理茶。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这里说的大理茶,是一个与大叶茶等同的茶种,1925年由英国梅尔基奥尔根据采自苍山的野生茶树标本定名。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属山茶属茶组,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南部及越南、缅甸北部地区,在大理、保山、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州市均有广泛种植,叶片可用来制作普洱茶及红茶。


  事实上,大理茶在云南有着悠久的利用和驯化历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文字记载。在滇西和滇南茶区,至今仍有大面积的大理茶古茶园。近一两百年来,大理茶种群的祖孙后代们仍在云南各大茶山繁衍生息。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这些从很大程度上说明,历史上的大理不仅是云南的茶文化中心,还是茶种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云南较早栽培和利用茶叶的地方。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而说到普洱茶产区,南涧无量山也是重要的普洱茶产区,无量山是重要的普洱茶产区,在行政区域上,地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南涧县和普洱地区的景东县。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无量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30厘米以上、树高3-5米的大茶树,千百年来,彝族对无量山的茶树加以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使无量山茶叶生产不断发展。


清代,无量山茶园面积达10万多亩,每年产干毛茶3000多吨,出本地加工外,还运往勐海、易武等地加工成各种普洱紧压茶,再销往海内外。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销路不畅、税赋沉重等诸多因素致使江北六大茶山逐渐衰败,同时,澜沧江流域的无量山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的中心产地。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其中,普洱无量山茶山的地位日益突出,所产茶叶经收购加工成各类紧压茶后,经缅、印等国销往西藏,或经缅、泰销往南洋。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说完无量茶的普洱茶,这里还不得不提到大理的感通茶。早在唐代,大约与陆羽同时代,大理的统治者蒙舍蛮就将茶叶混合着花椒、姜、桂皮等物起放在锅内烹煮饮用,这与前陆羽时期唐朝的饮茶方式是相同的。


在云南茶叶的大发展时期—明代,各种文献中都能看到对大理感通寺茶的夸耀。“感通寺产茶,不下天池伏龙,为滇省第一”(冯时可《滇行记略》)。可见感通寺茶在当时名气远远大过“世庶皆用”的普洱茶和昆明的名茶太华寺茶。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感通寺位于大理苍山圣应峰麓南侧,距大理古城约7公里,在明代是一个大寺,有36院之多,寺中各院多有古茶。明洪武年间寺里的僧人无极率徒到南京朝拜刚刚登基的皇帝朱元璋,献茶花、白马。在明太祖朱元璋接见时,马嘶花放,太祖大喜,亲自赋诗一首赐予无极。


无极回到感通寺后,将太祖皇帝的御制诗和群臣唱和的十八首诗,刻石立于寺中,大大提高了感通寺的地位。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嘉靖年间,状元杨慎被贬云南,受白族学者进士李元阳(1497-1580)之邀,在感通寺注六书音韵,写下《转注古音略》,留有写韵楼一座,后为明末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担当和尚的居所。和杨升庵、李元阳唱和甚密的张含这样描写写韵楼周围的环境:“丹梯翠壁九万尺,绿山茶树盘巃。”可见当时感通寺的茶树是相当多的。


李元阳好茶,发现感通泉煮茶极佳,遂教寺僧印光吃茶法,并于公元1573年在感通山上建亭,刻《感通泉水记》。记曰:“泉之旁树茶一株,计其初植时不下百年物也。"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1639年3月,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感通寺观看了采茶:树皆高三四丈,从这两条记载可以看出,虽然感通茶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被认为是普洱茶,但它具有现代优质普洱茶所要求的一切条件:首先,它是大树茶;其次,它是先炒后晒的晒青茶;再其次,它“藏之年久,味逾胜也”;这越藏味越胜的说法,应该是越陈越香的源头。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在清代,也许是战争原因,感通茶渐渐销声匿迹。1913年,感通寺旁上末乡茶农杨世熙认为感通茶“其色佳美,其味清香,匪特清新解渴,且能止咳化痰,实为茶类中最有特色者”。


因此,他从感通寺的古茶树上釆摘茶种,栽活茶苗八千余株,但由于村民任意攀折,时加蹂躏,导致损失慘重。因此,他给云南实业司华司长写信,要求保护。


茶界被遗忘的“扫地僧”


现在,感通寺旁已修了索道,游人可以从离山门不远的索道入口坐上观光缆车。山翠色中莫残溪溪如线,在索道下蜿蜒,上游的徐霞客坠潭、潘光旦洗足的消碧水潭,也游人如织。当年的茶树现在已难觅踪迹,寺前和山上玉带路边的茶园里都是些1985年以后栽培的低矮茶树。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