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1987|四川红茶崛起的几个因素的探讨

作者:我们的茶旅世界 更新时间:2022-07-30 16:29 阅读:184

36年里,四川红茶在生产力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产生、发展到走向世界,誉满世界,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故归纳几点,供大家一起探讨。


四川是茶树原产地范围,优质茶叶生产历史久远。


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载“南安(相当于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皆出名茶。”


四川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形成盆地,秦岭、大巴山挡住北来寒 流,东南向的海洋季风可直达盆地各隅。年降雨量 1000~ 1300毫米,气候温和,年均气温 17~18℃,极端最低气温不 低于-4℃,最冷的1月份,其平均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 游地区高 2~4℃,茶园土壤多为山地黄泥及紫色砂土。茶园 一般地势较高,伏旱影响不大,十分宜茶生长。四川工夫红茶生产于川东南地区,即长江流域以南边缘地带,包括宜宾、江 津、内江、涪陵四地区及重庆、自贡两市所属部分地区。这里茶树发芽早,比川西茶区早30~40天,采摘期长40~60 天,全年采摘期长达 210天以上。秋茶产量占全年的26~30%。


1951-1987|四川红茶崛起的几个因素的探讨


来源:武阳茶徒


四川是世界茶业的发祥地,优质茶叶远销的相对优势。


四川早在公元前59年居住在成都的王褒在所写的《僮约》中曾有“武阳(今彭山县)买茶”之句,这是我国茶市在历史文献中最早的记载。到了唐代四川年产茶约8万担,宋代川茶年产量曾高达30万担,除5万担运陕西进行茶马交易外,其余“皆属商贩流转三千里之内”,大量进入省内外市场。从“榷茶制度”、“引茶制度”并行到废除“榷茶制”、改行“引茶制”,允许商人纳钱领“引”票后直接向茶农买茶。清代茶商自发组织的行会性组织“茶行”,清末改为“官商茶行”,贸易量超过1700万斤(旧称)。1938年四川取消引岸制,改征营业税。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茶业进入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年11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了全国茶叶会议,决定成立中国茶业公司(以下简称中茶公司)统一领导全国茶叶产制运销工作。1950年中茶公司在重庆设立西南办事处(1952年11月改称西南区公司),逐步开展云、贵、川、康四省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工作1951年和1952年先后成立西康省茶业公司和四川省茶业公司,(1955年西康并入四川)。


中茶西南办事处1951年确定川、康茶叶以生产边销茶和外销红茶为主的经营方针,在筠连、高县、宜宾、万源等县设站推广生产工夫红茶并计划改造旧茶园和开辟新茶园,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配合有关部门发动群众,至1956年超额完成计划,茶园面积达到37万亩,产茶32万担。1970年起由于认真落实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创建了联办茶场的经营形式,掀起了开荒种茶的高潮。到1976年全省社队办的茶场达1951个。拥有茶园59万余亩。在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连年增加的大好形势下,到1987年茶园面积达156万亩,比1950年增加6倍多;年产量108万担(其中细茶了78万担)比1950年增加8倍多。


1951-1987|四川红茶崛起的几个因素的探讨


来源:武阳茶徒


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红茶高质高产的充分保障。


红茶是国际茶叶市场的主销茶类,也是四川省主要茶类之一,但普遍生产茶园品种混杂,单产不高,茶叶品质缺乏竞争力。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红茶品种是提高红茶品质,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优势,开发和生产优质红茶的极佳选择。


四川盆地南部山区紧邻茶树起源中心,自古有三大茶树生长,其称属有:大茶树、大树茶、野茶、苦茶、枇杷茶、大叶子茶、大木茶等等。分布于四川境内雷波、马边、屏山、沐川、筠连、宜宾、珙县、高县、荣县、叙永、古蔺、合江、江津、南桐、綦江、南川、武隆、荣经、大邑、崇庆、邛崃、彭县、都江堰等23个县(市),这些县位于北纬27°-31°,东经103°-109°的范围内,高山深谷,千丘万壑,岑谷高差悬殊,地貌极其复杂的盆地西南边缘。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5-19°C,年降水量1000-1300mm。大茶树平均分布海拔700-1500米的沟谷地带。


1951-1987|四川红茶崛起的几个因素的探讨


来源:武阳茶徒


四川野生大茶树特征:低咖啡碱型、耐寒型的富茶多酚型、萌发特早型、休止特迟以及年生长期特长型等是典型的基因型种质,是茶树育种梦寐以求的高品质红茶品种的理想资源。


1951-1987|四川红茶崛起的几个因素的探讨


来源:武阳茶徒


早白尖是四川茶树品种中最早一批经过调查、发掘、鉴定的四川省地方茶树优良品种。1951年开始生产成为外销红茶,宜宾地区是上世纪四川红茶的主要产地之一,因出口早,每年4月即可进入国际市场,以早、新取胜。早白尖川红工夫外形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内质香气清鲜带枯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四川红茶早白尖工夫红茶问世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多年来畅销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及罗马尼亚等国,堪称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


1951-1987|四川红茶崛起的几个因素的探讨


来源:武阳茶徒


四川本土茶树优良品种,富含加工优质红茶的重要成分。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种酸类衍生物的总称,曾经被称为茶鞣质或茶单宁,四川本土茶树优良品种茶多酚总量为20%-37%,是茶叶内含可溶性物质中最多的一种。其含量因品种、季节和新梢成熟度等不同有很大差异。茶多酚的化学性质非常活跃,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发生多种形式的转化,转化产物多种多样,并深刻影响着茶叶的其他内含成分,对茶叶色、香、味和形的形成影响很大。因此,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含量和比例,以及在不同的制茶过程中转化的形式、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制茶品质,并形成不同茶类的品质特征。


茶多酚氧化途径和氧化程度不同,产生色、香、味、形等品质截然不同的茶类。鲜叶中茶多酚的含量,随着茶树品种、生长地区、采摘季节以及鲜叶老嫩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不仅总量差别很大,各类化合物组成比例也有明显变化。不同品种的茶树鲜叶中多酚含量和组成比例不同。一般表现大叶种含量较多,适制红茶。


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引起其他一些物质的转化。在制茶过程中,鲜叶中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转化,以3种形式存在,即水溶性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咖啡碱与红茶品种品质都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红茶品种的茶多酚和儿茶素相关性最高。


1951-1987|四川红茶崛起的几个因素的探讨


1951-1987|四川红茶崛起的几个因素的探讨


1951-1987|四川红茶崛起的几个因素的探讨


来源:武阳茶徒


在四川红茶的崛起中,是各级政府、外销部门、科研机构等,在推广指导工夫红茶、红碎茶,生产技术,培训技术人员,组建茶厂,推广制茶机具等;在扶持生产上,从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与四川广大人民群众的勤劳与智慧密不可分。


简单归纳以上几点,我们将更加努力在四川红茶及及中国红茶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的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总结更多的、更科学的、更具价值的利于大家理性发展红茶的资讯材料,进行记录、分享。


参考资料:《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加工》、《四川茶业史》《四川省经济外贸易志》《茶叶科技》等。


2020年7月4日


四川茶博会


川红工夫执念者从心起航


宜枝独秀


品牌即将发布


1951-1987|四川红茶崛起的几个因素的探讨


(本图文来源:武阳买茶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