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茶友,你是否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方下面列举的这些:
1.我是小白,零基础,但很想入坑,不知道如何判断好坏;
2.我喝茶很多年了,可是依然不得其法,常常是这里学一招,那里学一招,依然没有一套相对系统化的品鉴方法;
3.我感觉有些茶喝的明白,有些茶又喝不明白,有些茶我喝着一般般,但身边的大佬都说这个茶很好,很高端;
4.在网上学了很多方法,常常是这套方法适用这个茶,放在那个茶上就不适用了,越学越混乱,喝到后面就喝懵了;
……
这些问题,有没有合理的解决办法?
一、为什么你学的品鉴方法,并不适用?
关于品鉴,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总结了一下,有古树茶自身的原因,当然也有品鉴者的原因!
第一,古树茶的品鉴本身就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正确答案!
古树茶的品鉴像一道语文题,大约有点类似阅读理解,中心思想只有参考答案,个人的看法与个人的看法是有区别的;而不像数学题,永远都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这也就是为什么提到古树茶品鉴的时候,我往往只谈“道”,很少涉及“术”的原因,因为没有正确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术”,只有适合自己的“术”!
第二,古树茶本身就很复杂。
云南澜沧江流域所辖的四大古树茶产区(临沧、版纳、普洱和保山),因为地理气候、生态环境、茶种、树龄、工艺和仓储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丰富的古树茶“口感风格”,而每个产区里都有好茶,有风格雄强的好茶,也有温婉清新的好茶,有香高水柔的好茶,也有香气低沉水路粗矿的好茶,有些时候一种方法很可能只适用一个产区,或某几个山头,并不具备普适性;
第三,你的方法,是商家想让你学习的方法!
如果我想推广一个产品,那我输出的内容必然要最大限度的为这个产品服务,包括告诉你这款茶应该怎么品鉴,应该着重品鉴这款茶的什么地方,当你喝到的东西和我给的参考答案一致或基本一致时,你的快乐就会得到释放,形成你“懂茶”的假象,殊不知,这是包括我在内的推广者惯用的伎俩;
第四,你所谓的懂茶,可能只是在搭建空中楼阁!
很多茶友只注重喝古树茶的一个点或几个点,比方“体感”、“汤香”,或者是“水路”,在这些点上走的很深,而没有一套完整系统体系,常常是顾头不顾腚,很容易上当的。
比方你喜欢水路细腻的,那临沧茶大约是不占优势的,可是临沧就没有好茶吗?不见得吧。
二、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品鉴体系?
品鉴体系是一个长期品饮经验的积累和理论指导的相互印证而形成的品茶体系。
划重点:
品饮经验的积累:即长期喝。就我个人的品饮经验来说,类似水路、体感、汤感的厚薄等非直观感受的感觉,就需要长期喝才能感受到。
理论指导:就是要充分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以及所能遇到的情况,再到实际品饮中去找答案,相互印证!
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譬如“水路”,关于水路的意思我很早就知道了。
这里仍然做下名词解释:水路指的是茶汤经过口腔后段和喉咙时所产生的或顺滑细腻,或凝滞粗糙的感觉。
大家学中学物理时,都会学过一个叫摩擦系数的东西,因为茶汤和口腔内壁(和喉咙内壁)直接接触,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茶汤和口腔产生了摩擦,假设人的口腔(喉咙内壁)的摩擦系数都是差不多的情况下,那是顺滑还是凝滞就是由茶汤本身决定了。
所以水路中的粗细,说的是粗糙和细腻!有茶友把水路的粗细比喻成用手去触摸麻制品和丝制品的区别,也算得上很形象了。
我最开始接触的是临沧茶,我喝过临沧七县一区几乎所有有名气的山头茶,很多身边的老茶友都说临沧茶水路粗,或直接说“粗旷”,我自己也很难理解,甚至一段时间内我觉得水路这东西是不存在的,因为我无法理解,水路粗旷是什么意思!
偶然的机会,我在好朋友处喝到了易武的高杆,第一次体会到了茶汤流经喉咙时那种顺滑乃至是“丝滑”的感受,突然释然,恍然大悟,水路粗原来说的是粗糙,颗粒感足,旷说的是空,大约很难捕捉到茶汤流经喉咙时候的感觉!
等再回过头来喝临沧茶时,我已经能很准确的判断水路的粗细了,比方双江勐库茶水路略细,邦东的茶水路粗,忙肺茶水路就颇空一些!但总体上来说,易武古树茶才称得上“水细汤滑”四个字!
三,五分钟干货,让你与小白拉开距离!
古树茶的品鉴体系,当然不是某几个点,而是关于一款茶的全面品鉴信息。
在传统的品鉴里,肯定会有人教你:看条索、观汤色、闻香气、品滋味、看叶底。这当然没有问题,只是不实用,因为条索、汤色、香气、叶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茶汤终究是要入口的,我们就以茶汤在嘴巴、喉咙、身体里的表现作为主要评判标准!
如何评价这款茶的好坏呢?简单,打分!
一款古树茶的品鉴,会包含哪几个板块呢?基本板块五个,分别是:
滋味、香气、触感、口腔体感、身体体感。
一,滋味,嘴巴直接感受到的味道,酸、甜、苦、咸、鲜;
二,香气,包括两个部分:鼻前嗅觉通道感受到的香气(也就是闻到的香气,包括干茶香,茶汤散发的香气、冷杯香、叶底香等等);鼻后嗅觉通道感受到的香气(也就是喝到的香气)
三、触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汤感和水路,汤感可以理解为茶汤的质感,是厚是薄或是醇;水路只有细腻和粗糙之别;
四、口腔体感,也称口韵,主要是茶汤流经嘴巴和喉咙后嘴巴的感觉,比如回甘、回甜、生津、涩、清凉感;
五、身体体感,也称体感,比较常见的是:通透感、打嗝、发热等等;
这五个板块组成了品鉴的基础板块,如果每个板块20分,那相加,刚好100分。
但一款茶的品鉴,我们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这里考虑了两点:协调度和特征性
协调度:就是以上五个板块相互配合产生的体验,算是综合体验,比如一款滋味、香气等五个板块都一般,但是综合品饮下来感觉协调度很好,那这个协调度的值就可以接近“1”
特征性:也是这款茶的某个板块特别突出产生的体验,比如冰岛老寨的冰糖甜感非常好,这个特征性就可以设为“1”
这两个“系数”和上面五大板块应该是相乘的关系,最大系数设为“1”,于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公式:
综合品饮体验分值=(滋味+香气+触感+口腔体感+身体体感)*协调度*特征性
举个例子:
比如我最喜欢的2021年的老班章大树茶,我给其打分如下:
滋味:茶汤入口生苦,苦底爽朗,稍纵即逝,随之而来的甜感、生津感很迅猛,在我喝过的古树茶里,这款茶的滋味辨识度很高,给:18分
香气:汤香太浓郁了。茶汤与香气的融合度非常高,香气像是长在茶汤里的,浓郁、绵密、持久,是处于花香和蜜香之间的感觉,一直可以持续到尾水,综合评判下来可以给到:17分;
触感:茶汤成团,茶汤的整体喝下来,从开汤到尾水都能感受到汤感的厚度,成团感很明显,水路也不错,属于细腻类的,耐得住细品,给到19分不为过;
口腔体感:回甘生津明显,持久、迅猛,但缺乏清凉感,算不上最高级,可以给到:17分;
身体体感:茶气带来的体感非常明显。整个胸腔都感觉被茶气充盈,古树茶喝得饱的,所谓“气饱不思食”,大约是这个感觉了,可以给到19分;
协调度:就协调度来说,已经非常高了能给到:0.9
特征性:老班章的辨识度还是很高的,茶气、汤感都很突出,但山野气韵似乎弱了一点点,可以给到0.8~0.9之间,我们取个中间值,0.85
2021年的老班章综合得分就是:(18+17+19+17+19)*0.9*0.85=81.85分!
四、使用这套体系的前提!
使用这套体系的前提,就是要弄明白这五大板块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内容背后的知识。
限于文章篇幅,我们这里就用“汤香”做个例子。
古树茶的汤香:
古树茶的品鉴里,汤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茶汤因为香气的存在而变得层次丰富,且有质感,香气因为与茶汤的融合而变得立体,似乎有迹可循;
汤香的存在扩大了茶汤的空间感,也升华了古树茶的品饮体验,可以不夸张的说,缺失了汤香的古树茶,绝对不是一流的!
如何感受汤香呢?
一般来讲,我们感受香气是通过两种方式的,鼻前嗅觉通道和鼻后嗅觉通道。当我们闻干茶香、茶汤香或者是挂杯香时,用的就是鼻子去嗅,这就是通过鼻前嗅觉通道,可以直观的捕捉,而汤香,则是需要把茶汤喝到嘴巴里,除了感受滋味外,香气分子仍然会通过鼻后嗅觉通道传递到鼻腔中,换言之,虽然没有了“嗅”这个动作,但仍然感受到了香气。
分享三个感受汤香的小诀窍:
1.闭口呼气法:茶汤入口,含上个三秒钟,咽下去,闭口呼气,如果能感受到鼻子的后段有香气通过,这就是汤香了;
2.开口吸气法:茶汤入口的同时,向口腔内吸气,这个动作会增加香气物质进入鼻后嗅觉通道的几率;
3.就个人遇到的茶而言,80%以上的茶汤在冷的时候比热的时候更容易捕捉;
如何判断汤香的优劣?
两个维度
1.香气与茶汤的融合度。有些茶的汤香,入口时,还能明显感受到,咽下去之后,就空空如也,这样的汤香融合度就很低;而有的就相反,感觉香气就是生长在茶汤里一样,汤中有香,香中有汤,挥之不去,揽之又来,这样的体验是很极致的;
2.汤香的持久度。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汤香是否消失。对于古树茶来说,前三泡能喝到汤香,并不奇怪;如果喝到中断,汤香依旧,当属茶之上品了,如果喝到尾水,还能感受到汤香,也就是汤香从开汤贯穿尾水,实属罕见,乃茶中珍品也!
剩下的东西,我们慢慢介绍,有不懂的茶友,也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