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向那些心系茶界,帮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技术,并想方设法为茶人创制科学合理的生产机具,以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经济收入,以及一心扑在茶叶科研事业的茶叶界老一辈致敬!
1
“南平茶叶公司陈清水与建瓯小桥公社黄日和还创制一种振青机,正在试验中。槽身稍倾斜,两端底部装有偏心轮,使萎凋叶在槽内作上下跳动并向前移动,达到连续摇青的作用”。
这是刊登在1979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安徽农学院陈椽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里的一段内容。其内容在第十一章“青茶”之第二节“武夷岩茶”,鲜叶加工之机动摇青章节。
陈清水曾任地区茶叶公司的副经理,是地区首屈一指的茶叶机械专家,他分管茶区的茶叶机械工作,致力于综合做青机的创制,研制微电脑综合做青机控制仪的研制,试制茶叶烘干机,改进揉捻机等。陈德华称之为“闽北茶叶机械的先行者”。
黄日和是陈清水的最佳搭档,他的制茶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对茶叶机械的知识掌握的也很充分,在机械实验中的制茶过程都是由他来完成。
2
1964年黄日和从福安茶校毕业,分配到建瓯县小桥公社供销合作社,工作内容就是与茶叶打交道,开山种茶,采摘制作,以及对茶事的文书记录等等。
1965年小桥公社后搪大队开辟茶园85亩。当时,本地繁殖茶苗都是采取压条繁殖的方法,繁育能力有限,以至于数量远远不足。只好到几百公里之外的闽南地区调茶苗,由于路途遥远、路况极差,到家的茶苗几乎是半干枯的状态,成活的只有一百多株。痛定思痛,公社提出打好“自力更生,短穗扦插、培育茶苗”的翻身仗。1966年开始,黄日和与他的同事在相关领导带领下,运用在福安茶校所学以及安溪师傅的帮教,用“短穗扦插”法培育茶苗成功,并在全公社推广。
1966年建瓯县政府确定小桥公社为全县大面积推广高标准茶园建设示范点,仅1966年到1971年五年间就新开茶园5964亩。
据196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小桥公社示范茶园年平均亩产69公斤,老式茶园平均亩产17公斤。为此公社提出“既要多多开辟新茶园,也要科学改造老茶园”的口号。
过去,小桥地区大多是老式的顺坡丛栽茶园,管理粗放,产量很低,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茶叶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公社大力推广茶树合理修剪,台刈更新,增强茶园管理等措施。
1970年,黄日和与林春光带着几个年轻的茶农,在阳泽大队一片衰老茶园边操作边指导茶树重剪技术,才修剪了十几株,就有一帮人冲了上来进行阻拦,带头的挥舞着拳头要打他们,说他们是在搞破坏,恶意损害社员的利益,还扬言要抓他们去批斗。他和林春光连夜步行回到县城躲避。第二年春茶开采时,茶农发现经过修剪的茶树比没修剪的长势明显好了许多,到了下半年,茶树长得更加茂盛,茶农充分认识到了茶园科学管理的重要性,纷纷邀请他们指导茶树修剪技术。
3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茶叶产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以往几乎靠手工操作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完成日益增长的茶叶生产任务。
1975年在省茶叶公司陈斯福倡导下,建阳地区成立乌龙茶初制机械革新科研小组,主攻做青工序,该课题被纳入省科委和中商部科研计划。
小桥公社是全县大面积高标准茶园建设的示范点,茶叶产量位居全县首位,对乌龙茶初制机械的需求也是最大的。因此,地区茶叶公司的科研小组选择了小桥公社下抱大队茶厂作为实验基地。
也就是那个时候,建瓯小桥公社的茶叶专职干部黄日和与地区茶叶公司的茶叶机械技师陈清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全身心的投入到茶叶机械研发课题中。
据小组成员,小桥茶叶站站长陈德谋回忆,当时公社的经济条件还很不好,研发机械的材料还得东挪西借、七拼八凑,精度稍高的材料必须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县城农械厂去加工,还要带上领导的批示。
因为找不到振青机的图纸,以及与机械形状相关的文字描述,我特地拜访了小组成员陈德谋,以下是他的口述情况:
现在回想起来,振青机的原理既科学又简单,它就是用烘干机的百叶板拼成槽面(开始是用薄的铁板做,铁板钻孔不容易,而且极易生锈,后来就改成带孔镀锌的百叶板),整个槽体长度大约有四到六米左右。槽体稍倾斜,由电动机带动偏心轮,传动槽体均匀的上下抖动,青叶在槽内上下跳动并向前移动,最后汇聚到竹筐内。青叶在槽体上跳动,在萎凋阶段,有利于鲜叶的“返阳”,在做青阶段,通过几次的循环振青,青叶跳动、碰撞、摩擦以破坏叶内组织细胞,促进茶叶生物化学变化,最终形成闽北乌龙茶的优良品质。
春茶季降雨概率非常大,青叶含水量高。设计一款能够快速去除水分的机械,成了科研小组的又一课题。经过不断摸索实验,研制了一款筒式的凉青机。凉青机一头装有鼓风机,将热风送入筒内,以达到为鲜叶加温萎凋的作用。
由于凉青机可鼓风调温,加快失水并有轻摇青作用,大大的缩短了萎凋时间,为后续的做青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人员将凉青机与振青机联装,进行闽北乌龙茶的制作实验。
1977年秋季进行的乌龙茶做青机械正交实验结果证明:振青机与凉青机结合做青的成茶品质均比摇青机与水筛做青的高,品质表现上香高味醇、汤色金黄、叶底红边均匀明亮。
黄日和的老师,安徽农学院陈椽教授对实验茶样审评结果非常满意,写下总评:“机制茶比对照样好,如延长摇青时间,色香味可大过对照,如果再从连续化攀登世界茶叶工业的高峰,可喜可贺。”
4
凉青机与振青机联机使用,生产上不受天气影响,不受气温高低影响,解决了传统操作中水筛占用很大场地的问题,并且大大节约了劳动力。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凉青机虽然有吹热风萎凋的功能,但是青叶在筒内总是以堆积的形态出现,吹风对底部的青叶几乎不产生作用,过程中要用人工翻动。还有:机架结构不够牢固、噪声大,振青机振幅不够、振动频率不够、振程不够、作业青量偏少等等。
地区乌龙茶初制机械革新科研小组成员,没有因为一点进步便觉得满足。他们充分认识茶叶初制机械研发尚有很大的空间。
一天晚上,黄日和到同学家聊天,同学正站在窗台边专心吹笛子,为了不打扰他,黄日和没有叫他,他走到同学身边,笛子尾部的气流冲到他的脸上,他转过头去看了看笛子,先是若有所思然后接过笛子,在笛子尾部吹了口气,气流从指孔中透了出来。
他把这事跟大伙一说,当时陈清水和莫贤书就同时拍手叫好,就这样综合做青机的改进又有了新的思路。
1977年第一代综合做青机(板车轮移动式八角型综合机),开始用上了直径160mm的喷风管,喷风管联在筒的中轴位置,管体冲有孔径4mm的圆孔约4000个上下,风管在桶内的一端封口,另一端朝向筒外,利用风机吸进炭炉的热能往风管送风,再利用风压将气流穿过风管的孔洞,以达到为鲜叶加温萎凋,同时带走鲜叶蒸发的水分的作用。
第一代和第二代综合做青机样机的研制,主要是进行单机实验和摸索工艺操作规律,因为机械生产加工条件不够好,用的机体材料也不够科学,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⑴窗纱不牢固,⑵风压风量不够,⑶风管太小,喷风不均匀,⑷铁皮螺旋线损伤茶青,⑸进出茶青不方便,⑹八角型筒体死角太多,不利于茶青翻转…等等问题。
1979年经过四次改进的综合做青机机组在崇安农械厂投入大生产试用。
综合机综合了凉青机、滚筒摇青机和萎凋槽的原理与优点,克制了其各自的缺点,在萎凋过程中既有加温萎凋的功能,又可以在青叶萎软状态下,通过机械动力带动摇转,以达到走水返阳的作用,做青阶段可以依据青叶的情况掌握摇青程度,并且在摇青之后在筒内发酵。
综合做青机一机综合多机用,它减少了做青所需的厂房面积,缩短加工时间,操作简便。它减少和避免了因上下青叶而对青叶所造成的损伤,综合做青机能大量减轻劳动强度,又能够在比较恶劣的条件下,提高茶叶品质。
乌龙茶综合做青机在1981年荣获中商部二等科技成果奖,同时荣获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奖金奖励。
5
1987年崇安县人民政府着力发展武夷茶,选定武夷茶重要产地的星村镇建成科技示范镇,每年改造低产茶园300亩,1988年崇安县建立乌龙茶出口生产基地,1990年,县人民政府作出开发山地,开拓茶叶生产的部署,1992年全市当年新植面积3505亩,茶园面积增加至46268亩,1993年又增加至64000亩。
由于茶园面积的快速扩大,到了1996年茶叶产量也随之有了跨越式的增长。猛增的茶青数量成了当地茶企,特别是茶农们头疼的事,他们在寻求一种能够解决每天堆积如山的青叶方案。
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茶叶都是作为出口物资,价格低廉、利润很薄,数量质量并重是盈利的最佳方案。但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那几年,春茶采制期间几乎都是在下雨,茶青采下后,水是一直滴着到厂里的,茶青装上综合做青机内,热风吹了好几个小时,青叶还是湿漉漉的,单单是鲜叶萎凋时间比晴天就要多耗个几个小时,由于青叶水分比天晴时高了个百分之二十多,做青机内装茶量明显少了许多。到了傍晚青叶全部下山时,厂房内所有能堆茶青的地方都填满了。
在生产高峰期间,青叶更多,多到第二天下午还在做头一天的青叶,大家是束手无策,这时候有人想到了黄日和,他们猜想综合机的研制人驾驭综合机的能力应该是更强吧,于是他们请来了专家。
黄日和首先向他们声明:1综合机不是万能的,功能有局限,2慢工出细活,速度快质量必定会有影响3我建议大家要平衡心态,茶青这么多以完成任务为主,该快则快,尽量做到当天的青叶当天做完。假如第二天有好天气,就可以空出筒来做好茶。
盛情难却,他就在星村镇里的一个大厂里,与大家一道研究“雨水青如何快速萎凋做青法”。
他总结了几个方法,一边总结一边将方法教给别人:
壹
青叶装八分满,将炭炉烧个九分满,炭炉距离风口约200mm,吹风期间叫帮手不断的去观察筒心位置的青叶是否干软,如果柔软就把筒心位置的青叶轻掏到面上,把湿青塞到筒心位置,期间配合将机器摇转十几圈,不断的重复操作,直到青叶面上只有少量水分,筒心已经盖不住时,则下出几桶加到其它相同干度的筒内。退出的空筒加入湿的青继续萎凋做青。
贰
青叶装八分满,炭炉烧九分满,炉子距离风口约200mm,吹风期间叫帮手不断的去观察筒心位置的青叶是否变软,如果柔软就把筒心位置的青叶轻掏到面上,把湿青塞到筒心位置,期间配合将机器摇转十几圈,当筒内青叶因水分减少而体积减少时,加入地上湿的茶青至八分满,重复几次,直至青叶变软,带火摇青,摇到青味浓重,停风发酵,第二次摇青直接摇出红边,然后堆在地上发酵待杀青。
第三种是最快的方法,在他与陈德华、黄裕良、王荣华、朱学礼、虞德庆几位专家共同完成的论文《武夷岩茶快速做青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写道:“快速做青技术把乌龙茶明确分为萎凋、凉青、摇青、做青四个阶段,确定了四个阶段要求的适宜温度和减重率指标,萎凋机进风口热风温度65℃-85℃的高温动态萎凋,萎凋凉青两个阶段的平均每小时失水率6%左右,保证在快速做青全程时间在6个小时内完成。”
据陈德华老师回忆,对于萎凋机进风口温度掌握在65℃-85℃的高温动态萎凋的说法。陈椽教授先是有些疑议:“较科学的定义应该是萎凋温度不能高于48℃,”然后又说:“也对,动态的条件又当别论了,况且这不算是常规的操作”。陈教授还表扬了他的思维变通能力。
有一次黄日和对九曲茶厂的彭德牛说:“我用快速做青法做青,加快生产进度,是为了让茶青不过多的堆积,这种方法做久了,只要遇到雨水青,我的快速念想就停不下来了。”彭德牛回答说:“用慢速做青法我做得比你稍好些,但是对于堆积的茶青,我会有种恐惧感,我很佩服你的果断与大胆。”
6
时光荏苒,茶叶振青机的研发历史停留在了四十多年前。在那个国家经济不发达,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老一辈的茶叶科研工作者们,用他们的学识加上勤劳的双手,以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奇迹,因为有了他们,茶业的发展才有当下的辉煌。
文/茶瓯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交流|微信号:13067351231
茶叶点评网官方微信号:zgcyd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