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茶龄几许,大部分人还在被茶个别的、单方面的优点所牵引。这些优点可能是某些香味,可能是强烈的回甘,可能是所谓的性价比……
不过,这是一个难以让你功力提升的习惯。即使最一般甚至是很烂的茶,总有一些优点吸引人,至少能让你动了贪便宜的念头。但与其在花花世界里追逐迷目的东西,不如首先建立自己的口感底线。
评价一款茶,我会从“香、水、韵、味”多个角度去观察,亦习惯用“三度”去衡量茶的口感水准:均衡度、饱满度、明净度。只有这三个“度”都达到起码的水准,我才会考虑是否要吞咽下一杯,是否出手购入,这就是我的底线。
至于茶的风格特点、平和度、冲击力、体感、活跃度、层次感、画面感等,这些更个人、更感性的指标,必须建立在“三度”都达到相当水平,才有谈论的必要。
比如大家追逐的CSH老班章,它当然有相当多优点:回甘强、滋味足、香味高,可惜所有年份都有杀青过重的焦糊,于“明净度”不合格,故没有必要追捧。
比如MD最近两、三年的冰岛高端产品,为迎合北方市场,弄得香高甜足,苦、甘失调,于“均衡度”、“饱满足”大失冰岛风貌。
比如LCGC看家的景迈古树生普,通过沤黄手段降低混入夏茶所带来的苦涩,希望提高适口性。但景迈古树春茶以甘为主的滋味,却无法用取巧手法来获得,这又何尝值得一顾?
来源:普洱茶吧论坛 《开门见山说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