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时兴喝老茶,先是普洱茶,后是白茶,最近又有武夷岩茶。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三款武夷岩茶分别来自老中青三代茶人的作品。
1
叶启桐1998年制肉桂
明清之际的周亮工《闽小记·闽茶曲》之六:“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原诗自注:“上游山中人,类不饮新茶。云火气足以引疾。新茶下贸,陈者急标以示,恐为新累也。价亦三倍。闽茶新下,不亚吴越,久贮则色深红,味亦全变,无足贵。”虽然诗中没有确指武夷岩茶,但从描述来看,可能是武夷岩茶,因为该地所产其他茶类当时是不饮陈的。现在我们喝武夷岩茶,也提倡放半年至一年为好,因为香气更好。
叶启桐 1998 年制肉桂这款老茶干茶色泽乌褐,紧结;汤色橙红清澈;内质有木质香气;滋味醇厚;叶底匀整。
(叶启桐 1998 年制肉桂干茶)
叶启桐(1945—),长期从事武夷岩茶的生产与研究。曾任武夷山市茶场(原崇安茶场,张天福为首任场长,吴觉农在抗日战争期间率茶叶研究所南迁武夷山时,曾在该址扩充改建)场长,2009 年6 月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是目前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的代表性人物。
2018 年穆祥桐与叶启桐(右)在武夷山桃渊茗交谈
冲泡肉桂时使用的是时为宜兴国家工艺美术师王红娟所制报春壶。该款原为紫砂七人之朱可心设计,现经时顺华馆长略做修改。此壶冲泡武夷岩茶效果最佳。
2
石鼎竹露
石鼎竹露是郑明群的武夷山开元堂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
石鼎竹露包装
郑明群亦曾在武夷山市茶场工作,并任过茶场总场的副场长,曾经先后得到著名茶学大家姚月明、叶兴渭、叶启桐的指点。郑明群是武夷山中年茶人的代表,作为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用他自己的话,他是从小在茶堆旁长起来的。退伍复原后也一直从事制茶方面的工作,对于武夷山的了解程度自然毋庸置疑。性格耿直的他对于好茶的追求也近乎苛刻,用茶如其人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他的茶中总能品出一股独有的劲道。
2013 年穆祥桐在武夷山火焰山下观音泉边与郑明群谈茶
石鼎竹露使用武夷山岩茶核心产区“三坑两涧”中慧苑坑内的核心产区“竹窠”的原料精制而成。冲泡该茶使用的是王红娟制作的报春壶。
3
拼配岩茶003
拼配岩茶003是穆春婷的武夷山千溪品石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
春婷是我认识的非茶区人在茶区制茶的佼佼者。 她于21世纪初到武夷山,经过认真的研究,虚心学习,终于能够生产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武夷岩茶。她十分重视小品种,所生产的小品种茶都达到较高水平。这款003是使用有性的珍稀小品种鲜叶为原料,用中足火3道炭焙而成。
岩茶 003干茶
该茶除具有武夷岩茶的基本品质特征外,每泡茶汤均有明显变化,香气与汤感均不相同,尾水甘醇。刚开始是岩茶的刚劲,最后是兰香馥郁,兼有奶香。当天冲泡该茶使用的是王红娟用大红袍泥料制作的报春壶。
4
白毫(荒野)银针
白毫(荒野)银针是由福鼎张纯伟、陈小春的广泰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荒野银针干茶
广泰茶业有限公司基地位于福鼎市白琳镇高山村。这里群山环绕,土壤肥沃,平均海拔600米,也是国家优良的毛竹基地。茶树沐浴着林间漫射光,昼夜温差大。土壤多为砾壤,有机质含量高。
荒野银针茶汤
荒野银针采制于2020年3月20日左右,用福鼎点头柏柳村海拔300米、抛荒10年、树龄50年、树高近2米的福鼎大毫茶的芽头为原料。白茶是中国的特有茶类,主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地,江西和祖国的宝岛台湾也有少量生产。白茶雏形诞生于明代嘉万年间(1522—1620),在当时的田艺衡的《煮泉小品》、屠隆的《考槃馀事》和高濂的《遵生八笺》等书中都有描述。现代的白茶发源于福建建阳水吉镇,大约在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七年(1782)间,使用的原料是菜茶幼嫩的芽叶制成,其产地是水吉漳墩南坑,故称“南坑白”或“小白”,又因其满披白毫,又称“白毫茶”。同治九年(1870)左右,开始以大叶茶芽制“银针”,并首创白牡丹。福鼎在嘉庆初年(1796)用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被称为“土针”。咸丰七年(1857)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从太姥山移植到福鼎的点头,于是开始用大白茶制作银针,其出口价高于土针十多倍。政和于光绪十五年(1889)开始生产银针,民国十一年(1922)才制造白牡丹。白茶的传统产品包括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四种,1968 年又创制出新工艺白茶。
荒野银针叶底
这款荒野银针加工工艺为复式萎凋,堆置走水养香,日晒复晒,柴火初烘定香,炭火复慢焙。该茶满披白毫,茶梗层次明显呈马蹄节;内质汤色杏黄明亮,毫香浓郁,花香悠扬;滋味香甜回甘。现在不少茶品中有“荒野”“野放”之字,其意大体相同,即表示该茶树人工失管。这样的茶树,由于一定时期人工未加干预,用其原料制成的茶品内含物质相对丰富,耐冲泡,冲泡时每一泡次滋味变化不大。这一特征和干茶的“马蹄节”是检查是否为“荒野”“野放”的感官标准。(此文摘自《穆茗而来:与穆老师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