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臻山川精英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说明武夷山这个地方茶叶的品质已达到“日臻完善,渐臻佳品。”其“岩骨花香”形成武夷岩茶的独特的韵味。
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福建省乌龙茶的佼佼者,其取胜在滋味醇厚,香气浓郁,这在国内,或者说全世界也可以是任何高贵的茶叶所不能及的。所说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并不是文人一种夸词。如以近代名词来解释,所谓“山川精英秀气”和“岩骨花香”实在是“自然环境”四字,自然环境对茶叶品质,当然是很重要。
茶韵
韵者、味也。简而言之,茶韵即各种名茶的独特韵味或风韵。大凡茶人善于品茗者,都讲究欣赏茶韵,特别是各种名茶的独特韵味。如:武夷岩茶有岩骨花香的“岩韵”;铁观音有香高而秀,密底兰香的“观音韵”;台湾冻顶乌龙有味浓甘润的“喉韵”;广东凤凰水仙有天然花香的“山韵”;龙井茶有香气清鲜而持久,滋味甘美醇厚的“风韵”,苦尽甘来乃品饮功夫茶之韵。品味和鉴赏名茶的这些独特的韵味,既是茶人的一种莫大的享受,也是考验茶人修为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文人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文士,便不可能形成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不能实现从物质享受到精神享受愉悦的飞跃,也就不可能有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文人雅兴风流,是中国茶文化最有韵味的篇章。
中国茶韵古已有之。“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误用其趣,一饮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明代在武夷品茶颇得岩韵的陈雨诗云:“毫尖似雪细于丝,活水须烹品色时。只许素人来共啜,莫教肉鄙酒徒知”。由茶及人,又由人及茶,循环往复,而韵高致清,这就是古代的“茶韵”。
谈论茶文化时,“韵”字不一而足,有“岩韵”、“音韵”、“风韵”、“喉韵”、“山韵”“韵致”等等,既流行于品茗者的口头语,更见于诗文典籍。除“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其是近人移花接木的伪托唐人评语之外,早在宋代就有宋庠《谢故人惠建茗》“左金历沸香殊有韵,走瓷涵绿更怀空。”赵佶《大观茶论》的“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元代李德载《阳春曲·赠茶肆》中曾写到“风韵美,唤醒睡希夷”、“风韵煞,到底属陶家”。李正民《以山泉水煎茶》:“石鼎煎来甘有味,乳花浮处色尢鲜。”乳,清冽的泉水。后人以“石乳”赋于武夷茶之名。
明代李时勉《章郎中送茶》“玉堂曾是夸风韵,何以陶潜乐醉眠”。许次纾《茶疏》“韵致清远,滋味甘香,足称上品”。清代的“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更钟情于茶韵,“滋因赓韵识造诣,弗在瀹瓯及烹鼎”。他的确饮过武夷接笋茶之后,赞岩茶曰“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诗中“骨鲠”;骨指品质,气概,引申为武夷岩茶的品质,有骨气,侠骨;鲠指卡喉的鱼骨,比喻心中有话,急需向人述说“岩韵”,而鲠在喉中,非吐出不可。“骨鲠在喉,一吐为快”。《黄山志》上有“莲花庵旁就石缝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黄山云雾茶”。《武夷山志》也记载:“武夷岩茶纯远而逸,致韵双发”。这类例证不胜枚举。
中国茶韵涵盖着茶俗、茶道、茶艺。“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热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也。”当代茶学专家余悦教授引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中语,这些话正可作为“茶韵”的注脚。
武夷之茶历史悠久,“兴于唐盛于宋”。武夷山茶僧诗人释超全《茶歌》云:景泰年间茶的韵味是茶树品种,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和制茶工艺的综合效应,也就是说各种名茶韵味的形成。这种效应是与茶树品种本身的遗传性,栽培环境中的自然条件和栽培的措施,制茶工艺中的制作手法分不开的。
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福建乌龙茶》说:乌龙茶的制茶工艺,源于武夷岩茶,由于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熏陶,遂使武夷岩茶品质具有特殊的“岩韵”。武夷岩茶不仅品质超群,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武夷岩茶之所以名闻天下,声誉日隆,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处于“岩骨花香”之胜地,品饮时有妙不可言的茶韵,独称“岩韵”。
岩茶,顾名思义,即武夷大山岩和岩面上生长的茶。古代称浓茶或称酽茶,酽与岩同意,岩茶含有浓茶之意。当代茶学专家阮浩耕教授指出: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条索粗壮、油润;香气浓郁、清高,滋味醇厚、回甘,茶汤澄清、明亮,使武夷岩茶具有独特“岩韵”,是乌龙茶中的佼佼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专家如是说。可知,武夷岩茶的岩韵,就是武夷茶的茶韵,中国茶叶的风韵,“岩韵”代表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
古代文士名人对武夷茶的品质,推崇备至。如清代袁枚(1716-1789)有一段游武夷品岩茶的韵事:“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当代书法家潘主澜《武夷岩茶》诗云:“岩茶风韵不寻常,活甘清香细品尝。解得此中梁氏语,《归田琐记》去端详”。《归田琐记》是清朝两江总督梁章钜的佳作。
梁章钜(1775-1849)七十岁时,游武夷,住宿天游观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把武夷岩茶的风韵,归纳为“活、甘、清、香”四字真谛。在《品茶》中记述着与静参羽士论茶谓至茶品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耳。
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武夷是以“石为神韵,水为灵韵”的名山。武夷茶名气非同一般,其原因之一,在于吸收大山灵气。以山中水瀹山中茶,古人早已得武夷岩茶之韵味矣。中国茶艺大师台湾蔡荣章教授的业师林馥泉,1941年曾随吴觉农在武夷山中央茶叶研究所工作,认为武夷产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谓岩韵,岩韵即灵气,精英。武夷山采制的茶香,茶味产生的感觉,就是茶人脑海中呈现出来武夷山的山水灵气、风土,别处的茶叶无可取代的,这就是岩韵。
武夷岩茶的“岩韵”来自“山川精英”、“岩骨花香”和“清冽石泉”,也就是来自独特的生态环境。因岩茶为武夷名胜区特产,必须缘岩栽种,所谓“方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按《诗经》:“万邦之方”,毛传云,方,则也。“臻臻于卫”今多用作达到的意思。方,指武夷山“渐臻佳境”,武夷茶则达到山川精英秀气所钟,从栽植瀹饮都离不了水,强调山中清冽之泉瀹以山中岩茶,始显独特的“岩韵”。
岩茶品质定性。20世纪90年代末,有人为了标示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将“方臻山中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冽之胜”,栽在唐代诗人徐寅头上,“(武夷岩茶)素以岩骨花香之岩韵著称于世。令人为之倾倒,为之神往。”(见《漫话武夷茶文化》中《岩骨花香之神韵》)将当代茶叶大师的“岩韵”定义,伪托为徐寅的评语“提早比古”地,将武夷茶与武夷岩茶划等号,“是不知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内涵,而武夷茶是武夷岩茶的外延。”爱好品茶啜茗的人,大都有过饮后余味回甘的美感,精神亢奋,疲劳顿消。烦闷涤除,思爽过寐,故有“疏香皓齿余味,更觉鹤通杳冥”(唐·温庭筠)之时,齿颊留下的茶香余味,令人感到心灵通向仙境,便有“两腋清风生,我欲上篷莱”(宋·白玉蟾)诗人们所领略的“岩韵”。
武夷岩茶的品饮,最讲究岩韵。因乌龙茶制法介于红、绿茶之间,真有了“绿叶红镶边”的特色,其品质风格,具有红、绿茶之长,无红、绿茶之短,饮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不同产地不同茶树品种,则有不同风韵。
品尝铁观音的“音韵”,岩茶的“岩韵”,风趣无穷。然有人说“岩韵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使初尝武夷岩茶者,望茶兴叹,这对武夷岩茶的推广有何益处。
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有很多评述。一般来说,不外乎外形粗壮乌润,泡后呈现“绿茶红镶”,香气浓郁,滋味甘醇等等。但高明的评茶专家却认为上等岩茶(包括大红袍)贵在具有天然真味,即岩茶特有的韵味,叫做“岩韵”。
品饮武夷岩茶时,首先是闻香。闻茶香,名人有名人的感受;“茶香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其香如梅之清雅,兰之芳馨,果之甜润,桂之馥郁,令人舌本留甘,齿颊留芳,沁人心脾”。这些都是前人对武夷茶以及武夷岩茶的香韵耐人寻味的评语。
茶之贵族,杯底见莲花
大文豪苏轼曾写过一篇《叶嘉传》,说叶嘉“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后入朝,得到汉武帝垂青,谓之“清白之士”。虽然遭遇臣僚嫉恨,仕途不是一帆风顺,但好歹最后武帝思之,恩遇如故。闽中叶氏,都是叶嘉后裔——“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各位看官不要太惊讶,这个叶嘉,其实是武夷茶!诗人取“叶子嘉美”之意,以拟人的手法写了武夷茶的源流。而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出土的大量茶具,也证实了闽越国先民已经普结茶缘。按照苏轼的说法,原来早在汉朝,武夷茶已经“高人一等”了。
这一“贵族”范儿,就这么一直延续了下来。
唐代,已经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了,这一时期,茶多制作成团状。
发展到宋朝,团茶工艺已经炉火纯青。到如今,但凡是个岩茶茶友,都知道当年的“龙团凤饼”。龙团凤饼的制作工艺细致而讲究:鲜茶要再三洗涤,蒸得恰到好处,然后榨去水和茶膏,用瓦盆、木杵加2~16次净水碾磨,研到水干茶熟,才能造茶压花。最后还要火焙,厚的茶团甚至要焙15次之多!为了使茶饼表面色泽荧光,还要过汤。
到了元代更不得了,朝廷索性在武夷山建了御茶园,制茶充贡。根据《御茶园记》的说法,最初只有80户采茶,仅能贡20斤茶。慢慢地,发展到250余家茶户,“制为龙团五千”。看来御茶园对武夷山茶业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到元代末期,散茶诞生了,延续至今。
由明入清,武夷茶的工艺经过了炒青绿茶、松萝茶(精细炒青绿茶)等阶段,山人贸茶为利,发展快速而茶山分散,逐渐改变工艺,岩茶渐生。康熙年间,武夷岩茶手工制作工艺成形,最终发展成为完善、复杂、技能高超的乌龙茶制茶工艺。
岩茶,不仅是指茶树长在山岩之间,更是指一种独特的制茶工艺,梁章讵称赞它说:“武夷焙法实甲天下”,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族之茶,价值回归
武夷茶,不仅是茶之贵族,也是贵族之茶。
武夷山的茶师周凌勇,小时候常听他爷爷周云福说,清朝末年,当时天心岩,马头岩,慧苑坑等地产的水仙,一斤要卖到30块大洋。时人说:“喝你武夷山一斤茶,要我半个家产!”大家连包茶的纸都舍不得扔掉。
用来泡着喝,解放前100斤谷子要3块钱,而一斤武夷岩茶的毛茶,就要4块8——这都是在清末民国、武夷岩茶已经式微乃至一蹶不振的时期。
有茶友颇喜爱寿山石,在说到岩茶的时候,他们认为岩茶也走在价值回归的通道上。
从历史上来看,岩茶和寿山石,确实有些相似之处。比如,都曾是王侯座上宾,赏玩品评的人,非富即贵;比如,都曾在战火和社会的变革中没落、出现历史的断层,不被国人所识;比如,都在市场经济的兴盛中恢复了活力,进入价格不断上涨的阶段。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茶作为消费品,与作为艺术收藏品的寿山石,不具可比性。另外“价值回归”一说,也并不恰当。
据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陈郁榕介绍,在计划经济时代,武夷岩茶多走外销,绝大部分是广东省潮汕一带和旅居海外的华人饮用,有“侨销茶”之称。这或许解释了它不被国人所认识的原因了。近几年的岩茶行情都在逐年稳步上升,并且会保持这个趋势,因为其市场平均价格还没有达到它应有的价值。但岩茶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象其他茶类一样暴涨暴跌,它的市场变化周期,武夷岩茶的价值,其实一直都没有被低估:“在八十年代的出口茶类中,岩茶的价格就比其他茶类要高。陈郁榕老师也证实了这个事实。
技术的推广和工艺的改进,大家如今才能喝到这么好岩茶。
《满庭芳·茶》
北宋·黄庭坚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与文彦博品茶时有感所作的。词以茶为中心,纵横于名物之中,出入于典故之间,写尽古今风流。上片极言茶之风神,下片写邀朋呼侣集茶盛会。
译文:北苑茶山春风浮动,茶饼形状万千,方的如圭器,圆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贵。茶饼被研磨地粉碎,进奉御用,可谓有功社稷,可与凌烟阁中为国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这茶又能战胜酒醉风流,解除春天的睡意,清神醒脑,排忧解愁。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茶盏绣着金边,纹色如鹧鸪鸟的羽毛。司马相如虽有渴疾,一觞一咏,引来群贤宾客。相如起做灯前,酒兴文采,风姿挺秀。竭尽胸中万卷诗篇,文辞充沛,犹如三峡落水。相如酒醉,很晚才归家,文君并没入寝,两人相对,坐在小窗前面。
《夜宿天心》
明·胡滢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石寒竹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诗中“天心”指天心岩,是武夷山的核心产茶区之一。天心岩在武夷山东北部,据说这里是全武夷山的中心,就如同天之枢极,珍贵的大红袍母树便生长于武夷山天心岩的九龙窠峭壁之上。所以这是一首描写武夷大红袍原产地的茶诗妙句,也是我国最早赞美大红袍的茶诗。
诗词大意:云雾飘散到山中,遮掩住了这座禅院,月光映射在这天心岩上的禅房中。两旁的竹林映射在这石阶铺成的幽静小路上,难不成在深夜里就闻不到大红袍的悠长香味了吗?
《水调歌头·咏茶》
南宋·白玉蟾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
井汲新泉,烹活水、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这首词文笔犀利,诙谐耐人寻味。上片赞美茶叶,以雄放的词调,豪壮的风格,说茶像旗帜,茗似银枪,争锋展勇,建溪茶在春色占了先魁。下片煮茶品茶,品的是茶,唤醒的是对生活的追求。词中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的追求。特别是最后两句最为人称道,恨不能喝上一口仙茶就腾云驾雾去那美好的地方。这两句也自带禅意,精神境界的升华,达到“天人合一”的臻境。
《试院煎茶》
宋·苏轼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峨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情相随。
不用撑肠挂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人于试院中煎茶,谛听瓶中沸腾的水声,凝视瓯中飞雪般的茶末,浮想联翩。想到李约的煎茶讲究活火发新泉,又想到潞公饮茶专爱定州花瓷。而自正处在贫病不得意之时,以砖为炉,石桃煎汤,一副清简孤寂之状。但只要有茶瓯,能每天睡足就足够。作者感慨自身处境,对饮茶不敢有过高的奢望在,表现出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
诗中也道出了茶与火、火与水的关系。古人饮茶,讲究的是“火候”二字。煎茶如此,人也应该恰如其分地掌握火候。人的品格,应该不温不火,不急不徐,进取而不保守,积极而不躁急。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唐·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未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此诗是诗人被贬谪江州司马后,收到忠州刺史李景俭从蜀地寄来新茶后所作的酬谢诗。
译文:李六郎中向来与我相交甚好,新茶一下来想到就分送给我这个抱病在家的人。红纸的包裹里附着问候的书信,里面是清明前用新芽制作的十块团饼茶。取来煮茶的工具,煎水煮茶,用器具将茶碾成颗粒状,把茶叶细末用小汤匙搅动。这么好的茶不先给别人却先寄给了我,想必知道我是能鉴别茶叶品质优劣的人。
专注心灵成长,并茂图文世界 ;我在等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