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之茶 | 水仙茶发源与传植的几种说法

作者:福茶之心TEA 更新时间:2022-08-05 15:50 阅读:242

水仙茶,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茶树优良品种之一。发源于建阳市小湖镇大湖村岩叉山。但何人、何时、怎样发现与繁殖,却有多种说法。


福建之茶 | 水仙茶发源与传植的几种说法


水仙茶树发源的几种说法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清朝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该书是他在咸丰二至十一年(1852-1861)在闽北的见闻,后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裒然成集。书中卷一·货属记载:“茶,以武夷为最,苍居芝城十年,以所见者录之。瓯宁县之大湖,别有叶粗长,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故名。”此中所谓“苍居芝城十年”,是《闽产录异>卷六“雪鱼”中所记载的:“咸丰壬子至辛酉末”(1852-1861年)这十年郭柏苍居住在瓯宁县城——现建瓯市区芝城。


水吉水仙


而“瓯宁县之大湖”即现在的建阳市小湖镇大湖村。此地从宋朝治平三年(1066)至民国二年(1911)属于瓯宁县禾义里;民国二年后属于建安、瓯宁合并后的建瓯县:1938-1956年属水吉县:1956年9月撤销水吉县并入建阳县。因之,水仙茶在民国时被称为“水吉水仙”;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称为“福建水仙”、“武夷水仙”;近年又被称之为“建阳水仙”。


水仙茶母树


其次为民国十八年(1929)《建瓯县志》卷二十五记载:“水仙茶,出禾义里大湖之大山坪,其地有岩叉山,山上有祝桃仙洞。西墘厂某甲、业茶者,樵采于山,偶到洞前、得一木似茶而香。遂移栽园中,及长采下,用造茶法制之,果奇香、为诸茶冠。但开花不结子,初用插木法,所传甚难。后因墙崩将茶压倒发根,始悟压茶之法,获大发达,流传各县。而西墘厂之茶母至今犹存,固一奇也。”


上述这两条记载虽早,但却没有发源的时间这一关键要素。


福建之茶 | 水仙茶发源与传植的几种说法


茶界老前辈说


第三是茶界老前辈张天福大师于1939年发表的《水仙茶母树志》。笔者是从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叶科学简报》1978年第2期第17-18页,张天福大师的《福建茶史考》一文中所引水仙茶品种的一段话得知的,其引文如下:“清道光(1821年)间有泉州苏姓者,业农,寄居大湖(属水吉),一日往岩叉山,经桃子岗祝仙洞下,见树一,类茶而弥大,偶折一枝,缀竹笠上,抵家后,觉叶溢清芳,始试以制乌龙茶制法制之,竟香洌甘美,遂将是茶移植西墘家前。”……显然,这是张老在1939年及其之前到水吉县大湖村等地考察调研水仙茶母树的。


另外,张天福大师1963年发表于湖南省《茶叶通讯》第1-2期,后又收入福建省茶叶学会编辑的《白茶研究资料汇集》(1963-1964年)第65-67页,其中关于水仙茶发源的记载与上述同。1989年张老与戈佩贞老师等出版的《福建乌龙茶》第36页《福建乌龙茶良种简介》写道:“水仙原产建阳水吉大湖,发现种植约有100多年的历史。”(道光间到1989年就是100多年。)


福建之茶 | 水仙茶发源与传植的几种说法


还有多种说法


第四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二月出版的,中华民国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外销物资增产推销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福建崇安赤石)陈舜年等所写的《武夷山的茶与风景》一书中的记载


“武夷山各种茶叶中以绰约多姿的水仙最讨人欢喜。它不是本山茶树,传说在清道光年间,有泉州人姓苏的住在建瓯大湖,一天到山上采竹,道经桃子岗祝仙洞下,看到一株树,花是白的,像茶树又不像茶树,他好奇地摘了一枝插在竹帽上,觉得很清香…


到祝仙洞将这树移到西墘家前,命名为祝仙,当地‘祝’、‘水’同音,才误为水仙”。


福建之茶 | 水仙茶发源与传植的几种说法


此后,还有多人多种说法。


莫贤书经调研得出两种说法,“一种是清朝康熙年间…又一种是康熙末年苏氏从祝仙洞下移植于西墘厂”。


刘成业在《漫话闽南水仙》一文中说“水仙茶源于闽北。人工栽培始于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咸丰年间,永春县仙溪乡人郑世报到闽北谋生,移来100株茶苗,种在鼎仙岩寺山上…历经130多年,仍有8株活着”。


陈德华等《武夷岩茶当家品种——水仙》一文说“据史料记载,最早发现水仙茶树品种是在清康熙年间,水仙原产于建阳小湖乡大湖村。”


倪郑重说是康熙末年。


福建之茶 | 水仙茶发源与传植的几种说法


陈平说是“清朝光绪初年在禾义里大湖岩叉山发现水仙新品种以后,使茶叶生产进入了新阶段。


吴子秋说他“曾于1956年调查铁山锦屏(旧名遂应场),在上场村发现大茶树数株,主干有大碗口粗,高达3米多…老农云:这几株茶树种于明万历年间,距今300多年,当地称之‘仙岩茶’。其实是闽北水仙的变种。据说是由建瓯银客到遂应场开采银矿引种来的。”


关于时间和人物,还有其他说法,如说是定居西墘厂的“下府”人郑氏于道光初从岩叉山引插于西墘厂的。


总之,多人调研,各有所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均无张天福大师1939年调研的可信、可靠。因为其一,早于现代人;二,郭柏苍到咸丰初始得知而且觉得“特别”、“奇异”,于是,才予以收入《闽产录异》;三,大湖以外的茶区都是在道光后才引植的。


水仙茶树的传植


与水仙茶树王


水仙茶在大湖村西墘厂繁殖、传播、并逐步被外地引植。


传植于闽南永春县湖洋仙溪村是清咸丰间。在瓯宁、建安县推广较多的乡里、如吉苑里等地的时间应为“咸同间”(1851-1874年)如民国18年《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关于“乌龙茶”的记载:“光绪初传自泉州安溪县,制法与水仙略同…出产倍于水仙,年以数万箱计。”“咸同间吉苑里…工夫茶(应为红茶)…不善制作,掺伪乱真…遂使绝大利益无复保存。犹幸绿茶”。


福建之茶 | 水仙茶发源与传植的几种说法


李主建《建瓯茶史概述》一文中说:“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建瓯出现了乌龙茶三个品系齐头并进的发展之势:其一是以禾义里大湖发现的水仙良种在建瓯广为种植;”(《福建茶叶》1993/3,43页)。


传植于武夷山是光绪年间,(姚月明说是清末莫贤书说是道光年间)传至建阳,县志记载:


“迨清季茶市疲,茶亦日少。各乡每有插杉、种桐、种靛、种棉、种水仙茶、种梅…”。“清季茶市疲”的时间,也应是上述“吉里”的“咸同间”。而传至建阳县的西南隅一书坊村则稍早于武夷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才发现和调研了书坊村刘家旧厝地的百年水仙茶树群。


福建之茶 | 水仙茶发源与传植的几种说法


建阳市书坊乡书坊村,村民刘芳芝(1993年69岁)的曾祖父刘登惠(务农兼草药医生),于清朝同治四至十三年(1865-1874年)期间行医至瓯宁县大湖村,买回水仙茶苗15株,栽植于自家旧厝地。该地块四面为高墙,其中一面高4米多,另三面是与邻居房屋共同的“风火墙”,高约7-8米。地块面积756平方米,原为药圃。


到1993年,15株水仙茶树仍高大苍茂,犹如一片森林。此外,还有多种草药,以及楠木、柚子、梨、桐各一株,桔三株,棕38株,古井一眼。土层极深厚,土壤深层红壤,40-50厘米内多为旧墙土,碎砖细瓦杂之。环境阴湿。由于四周高墙围屏,故气温变幅不大,最适茶树生长。


福建之茶 | 水仙茶发源与传植的几种说法


刘芳芝(资料图,图自《中国福建茶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拜访了水仙茶树王栽植者刘登惠的曾孙刘芳芝、刘芳道(同龄堂兄弟,1993年69岁)和他们的外甥虞宝善(1993年62岁,系书坊村耕山队队长,多次听其母刘氏讲述“老丛水仙”、“百年水仙”的故事)等人。其中虞宝善所述脉络清晰,当时听者三人都觉得可信度高。


他说,那片百年水仙茶树群是刘芳芝兄弟的祖父刘婢仔(汉基)10多岁时就曾采制、饮用和入药了,长期以来都是边采边长高。每年都是在谷雨前后采春茶一次,约50公斤。从刘芳芝的父辈时起,因为树太高,只采收二三十公斤。制出的茶叫“老丛水仙”,入药价格,那时每公斤200-300元。


福建之茶 | 水仙茶发源与传植的几种说法


这片茶树因为历年来与草药共生共荣,至2009年止,既无耕锄,也无施肥与喷药。由于树冠太高,即使使用梯子爬上去也不便采摘,所以有用刀砍高部枝条取下采叶。尽管如此,笔者仍然认为这片水仙茶是人工栽培的,只不过是过于粗放而已。并认为已成为“水仙茶树王”,是全国人工栽培的该品种五个之“最”。


树龄最长:至2013年止,已达139-148年:


植株最高:一般500-600cm,最高一株达639cm;


树幅最宽:一般450-500cm,最宽大的一株达580cm;


树杆最粗:一般在离地10cm处围径29-76cm,最粗的一株达127cm;


人工栽培成活率最高:至1993年止还有15株,存活率100%:


福建省农业厅、建阳市人民政府为这片百年水仙茶树群设立了保护区,并于2009年10月立碑,名曰“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资源编号闽HW005。


本文摘自林今团《水仙茶发源与传植的几种说法》(节选) 部分图自“露茜守护者”博客、《中国福建茶业》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


— END —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