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茶膏的形成历程,可以发现茶膏是受唐宋时期茶膏的启发,且借鉴唐宋茶膏制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结果。
茶膏未形成之前,唐朝与宋朝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茶膏生产经验,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的限制以及制作工艺不成熟等原因,大多半路夭折,很多茶膏品种并未延续下来,但其相关制作工艺及历史依旧为后来的茶膏生产提供了借鉴作用。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认为在饼茶的加工过程中应该“畏流其膏”,最好的饼茶应该是“含膏者皱”,陆羽的发现对后人起到了极大启示,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茶膏”一词悄然出现。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茶膏”名称正式出现;
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
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茶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稀少与珍贵;
第四,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当时的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之后的唐代出现了“茶膏”,仍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茶膏在这一时期仅是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