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真正的薄荷塘一类古树几乎没有可能出现在市场上?
原因有四:
1.名气大而产量低。薄荷塘的名气在易武应该是金字塔尖的存在,但产量确实少得可怜,一类树年春茶产量约80公斤干茶,二类树的春茶产量约在500公斤,三类树春茶产量约1吨左右,这比冰岛老寨的产量还少的多;
2.有钱也未必能买到。根据塘主定下规矩,每年都是提前订好鲜叶的价格,后不做改变,鲜叶也并非价高者得,而是取号排队,先预定的人到时间先取货。
举个例子,比如春茶季某日古树鲜叶有100公斤,按顺序当天有5个人有购买资格,那每个人就只能均分到20公斤鲜叶。
3.名山茶出寨下山就很少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名山茶里有句话:班章不出寨,冰岛不下山。就是说无论冰岛还是班章的古树茶,只要离开了原产地,就很少有人相信它是真的了,也正因如此,喜欢类似薄荷塘这类超一线名山古树茶的人,要么有自己长期可信任的渠道,要么自己守采,鉴证茶叶制作的全过程;相对来说二类古树/三类在市面上流通的机会较大;
4.一般茶商要么收不到,要么不敢收。因为僧多粥少,加上薄荷塘鲜叶的买卖规则,还并不是你拿着钱就能收到的;再者薄荷塘一类古树的价格很高,如果不是有客户提前预定,茶商通常不会去碰这个烫手的山芋;
2.薄荷塘的一类古树/二类究竟有多少颗?薄荷塘核心产区产量究竟有多少?
薄荷塘古茶园镶嵌于原始森林当中,说是古茶园,其实是古茶树毫无规律的散落在原始森林中,真正意义上的茶林混生,“一类古树”藏匿于原始森林中,是一个逐渐发现的过程,2016年前,薄荷塘的挂牌一类古树有33颗,一颗因为过度采摘死了,剩余32颗;2016年又重新挂了一次牌,加上死的那一颗(后面有枯木逢春,发新芽了),一共50颗。
薄荷塘一类古茶树一个春茶的产量大约80公斤;二类古树大约2000多颗,大都是100~200年之间的古树茶,部分经过矮化的,一个春茶的产量大约在500~600公斤左右;三类也就是小树茶,年春茶产量约在一吨;
3.薄荷塘的茶叶品质为什么这么高?
1.薄荷塘古茶园深处原始森林深处,海拔1400~1600米之间,基本上属于野放茶园,茶树基本都是被原始森林所包裹,生物多样性良好,无需化肥和农药;原始森林的落叶形成的腐殖黑土,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足够丰厚的营养物质;
2.人为干扰很少,薄荷塘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镇以北曼腊村委会帕扎河村小组,该村民小组距易武镇16公里,离象明乡岔口500米,帕扎河村至薄荷塘茶地11公里,茶园距离人居住的环境较远,加之山路崎岖难走,到薄荷塘的核心产区,基本上只能靠脚走;
3.茶园管理者对于茶园的保护良好,比如今年的薄荷塘一类树1号不允许被采摘;
4.薄荷塘地名由来?目前由谁管理?
薄荷塘不是一个寨子的名称,而是一片生长着薄荷的林地,当地帕扎河瑶寨的人便顺着起了薄荷塘这个名字。据传当地瑶寨的农户在这里种了些草果,所以也有草果地的说法。随着这里古树茶的名气越来越大,又改回了薄荷塘的名称。目前主要有四家人在执掌这片茶园的采摘权和经营权。薄荷塘茶地分别属于李应发(大姐夫),周庭松(周家二弟),李大(三妹夫),张乔良(四妹夫)四家农户所有。
5.薄荷塘二类古树是什么滋味?
抱歉,因为一类古树的品饮体验次数太少,没有形成深刻记忆,所以仅分享2022年二类古树的品饮体验。
四大特点:
1.纯净度。茶汤拥有极致的纯净感,这是森林茶独有的气息。怎样来描述这样的感觉呢?像精疲力竭的赶路人遇到迎面吹来的清风,风中还带着野花的清芬,连毛孔都张开了;又或者在沙漠中喝到了来自冰山的山泉水,水中的甘甜,让舌尖未知颤抖;再或者误入一片莺飞蝶舞的花园,像拥抱了整个春天;
2.穿透力。勐库茶给我的感觉是,宽博雄强如汪洋大海,回甘生津似惊涛骇浪,而一旦入喉,便大都如强弩之末;而薄荷塘的穿透力像挽如满月的弓弹射出离弦的剑,其势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珠,几乎是一口入喉,你能清晰感受茶汤的运动轨迹,大约三到四开之后,从口腔到喉咙到味蕾,都能明显的感受出温润感;
3.清凉感。温热的茶汤却是清凉的,这确实是独特的品饮体验,确实是许多高端茶难以望其项背的特点。茶汤入口能感觉的明显的清凉,所过之处尽清凉;
4.胶质感。香气与茶汤的融合度太好了,且一直持续到尾水,一位同行的茶友把薄荷塘的汤感比喻成挤洗发露时,洗发露如一条线一样缓缓流动的样子,也颇为形象;
当然,二类古树有一点涩感,不过这涩是稍纵即逝的,化的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