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茶文化:亦梅亦竹亦清芳

作者:茶道湖南 更新时间:2022-08-07 16:05 阅读:972

五代毛文锡《茶谱》曰:“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在漫长历史演进中,茶已然进入梅山人民的现实生活,并演绎成以其为“主角”的文化行为和精神审美诉求。这是作为梅山文化与湖湘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由物质层面上升为精神层面的茶文化起源。


娄底茶文化:亦梅亦竹亦清芳


从“茶叶”到“茶情”。走进娄底,幽谷深处,清风化作山水交融的见证,忽而揽怀拂面,摇曳一树粉白的桃花或羞红漫山遍野的黄栌,倏地,又弃湍而息,将清流激瀑围成一汪碧绿的幽潭。山坡茶园,迎风送翠,顾自灿烂。那一片片芽叶,在山水间回望、顾盼,留恋着什么?又在开掘、涌动,追寻着什么?在奉家山渠江源的人间烟火与世外桃源梦中,就一直存在着一个“唯情”的价值维度,从饮茶场景的最高境界“物我相忘”而言,就以饮茶来观世相、由茶情再推及人情,成为一种才情与智慧的共通表现。从茶叶到饮茶、再到饮茶场景,它所反映在人际关系上的茶理、茶情之道,就成为娄底茶习俗、茶文化十分注重人际“理解”与“沟通”的价值生成,有形与无形地开辟着一条由“茶”至“茶情”再至“人情”的哲理通道,这是娄底茶文化诉求的一个很具体的情理基础。


娄底茶文化:亦梅亦竹亦清芳


从“茶品”到“茶韵”。走进娄底,大熊山、古台山、奉嘎山、龙山、九峰山,立刻围拢在身边。它们,峰峰对峙,山势逼人,刀削斧劈,负势竞上,引领着茶人从滚滚红尘的角度,直达天上人间。深呼吸,向着湛蓝的天空,打开身心,在梅山鬼斧神工的造化面前,认识自己朴拙的内心。不知不觉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在这样一种生态条件下,表现在饮茶的场景行为上,就是联通了气场的“茶相”之融和——色泽、香气、滋味、气韵,如新化红茶的“雅韵”,冰里春的“黄韵”,月光露的“绿韵”,渠江贡的“柔韵”,紫鹊寒芽的“喉韵”,如此等等。即有“品”与“韵”的灵犀之通,并在茶与人之间打通了一条茶品、茶韵而直到唐诗宋词境界的精神审美之路。杨万里诗云:“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而“王化梅山”后的娄底茶人则赋予“梅醇优雅”的气质和“竹节清芳”的情操,构成了娄底茶艺、茶道、茶文化必然的主体构成。


从“茶汤”到“茶道”。走进娄底,水,立刻欢悦着扑面而来,潺潺在脚下,与卵石缠绵,或纵身山崖,象形双樽,为相逢干杯。在这里,水,在泥土之下,在河谷山川,在高山之巅,静静地潜渗、流淌、汇聚。山泉瀑布,在高山草甸演绎着山水的痴恋;一碗水的传说,讲述着最高峰的不老传奇。一条波光粼粼的渠江河,在翠峰绿峦的怀抱中奔流不息,一波一浪都是美丽的音符,起起落落,都低吟浅唱着茶人的南来北往。娄底茶文化有茶道六事——即“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汤”构成,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就是茶汤,为茶人者必浸茶汤。既有一种心平气和、自我心境修炼提升的结果,而同时也一定要有茶规、茶技作为一定的行为形态匡定,方可品茶论道、与茶同心。娄底茶道始于渠江,其修养成境,必须有茶叶作为必备条件,且以茶规、茶技作为形态表现,以从物质出发向着情感、认知、心境、精神状态、价值取向和哲理审美而逐步靠近、贴合直至实现融合。


娄底茶文化:亦梅亦竹亦清芳


在对娄底茶文化历史发展道路上一些关键语词的分析研判中,可以明晰、确定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就是一个由“茶叶”到“品茗”再到“梅竹”与“清芳”的价值审美和破茧蝶化的进程。其在娄底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独特气质、不凡气韵、生态理念和深远哲思,不但具体地以物质的形态在传承和承载着梅山文化“血性”“霸蛮”“忠诚”的精髓,并以一个人人皆可在日常生活中习以成俗的场景状态,春风化雨般地吹拂着、浸润着世代梅山儿女的心灵。


作者:杨建长


责任编辑:王丹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