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时代
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好多名词渐渐走进历史,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火柴算是其中一个吧,至少,在都市孩子的眼里火柴是上几代人神奇的存在。
在上个世纪之初,国运衰败,门户洞开,工业化生产的火柴是改变普通农耕生活百姓观念的一个物件,生火做饭燃烛上香,都要用它,当年,它叫'洋火',即使建国多年后,爷爷的口里还是'洋火'称呼一以贯之,1928年丛良弼先生的振业火柴公司抵挡住瑞典和日本的火柴公司的强大压力开张了,这是青岛第一也是中国最大的火柴公司,生产的是国人自己的'国火',这也是我童年记忆里熟悉的青岛火柴的前身。
火柴是居家生活的必需品,但在上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的年代,普罗大众的生活都是清贫的,火柴不是管够的,妈妈曾多次讲过那段艰苦岁月的点点滴滴,作为一名青岛红星柳腔剧团的花旦台柱子主要演员,在建国后文化改造运动中,就地就业归属当地文化部门管理,全面取消流动演出(现在的名词:走穴)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曾经为梅兰芳伴过戏的宝庆班的司鼓是刘宝庆,关门弟子是我的爸爸,一个高高个子帅气无比的清瘦文艺青年,1961年携了新婚的妻子回即墨老家照顾年迈的父母。想来这就是妈妈的命运吧,一个不谙家务的柔弱女子需要面对一大家子的吃吃喝喝操持劳作,同绚烂多彩耀眼瞩目的舞台演艺生活比,这该是多大的失落和反差,活着是第一要务,妈妈从来就是最能吃苦最勤劳的,苦日子,穷日子,也是简单的幸福的日子。某一日,准备生火做饭时,突然发现,火柴没有了,妈妈是从来不会向邻居家去借任何东西的,当然包括火柴,她是要强不肯求人的,每每讲到这里,妈妈的脸上就透出倔强的浅浅的微笑,
'你信不信,我就好运气,正急头挖脸的空儿,那个不下蛋的母鸡在院子里突然咯咯叫个不停,我赶紧到鸡窝一摸,一个热乎乎刚下的蛋在手里了,我就赶紧到杂品店换了两盒火柴,有火了,就有饭吃了,不过,那时还没有你呢,哎,就是想要个四嫚,老天爷不应承我啊。'
'喔,一个鸡蛋可以换两盒火柴?'
'是啊'
'为什么不花钱去买?'
'傻孩子,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钱,都是挣工分,国家发粮食的'
此刻,我突然想起余华的《活着》里富贵讲的话:'我娘常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
几年前曾有一个时期,爸爸忙碌于学习电脑的操作,下载打印了他自己都再熟悉不过的京剧柳腔评剧昆曲曲谱,然后,拿了胡琴,一板一眼拉将起来,妈妈合了拍子,咿咿呀呀唱了起来,间中一招一式来个亮相,我常常想,有爱好的人生是美满幸福的,实际上,戏曲压根就不是他们的爱好,而是人生。
'妈妈,我想听梁山伯和祝英台,你唱给我听吧。'
'好!'
'山泊闻听发了呆...'
我知道,千里之外在香江的我,此刻的心情和妈妈一样开心,毕竟,我是一个喜欢听妈妈唱戏的孩子,火柴时代走远了,懂得珍惜当下的人都在身边没有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