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赫赫有茗,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茶知识。
上期我们讲到明代紫砂壶在万历年间开始由大变小,明末清初已经普遍用小壶,这是有证据的,我们从古画和文献中去了解为何紫砂壶在变小。
《蕉阴品茗图》中的紫砂壶
《蕉阴品茗图》描画的是明末清初品茶情景和茶具,与现在类似。园林中,蕉荫下坐着三人。石案前一官人坐石上持盏品茗,案 上放着三把紫砂壶和盛满茶水的公道杯、茶盏,中间一人双手端着紫砂壶俯身要给官人。官人对面的绣墩空着,石案上有茶托,放着两盏茶。画面左下部有一人,坐在地上执扇对风炉烧水。风炉旁的石案上放着茶盘,茶盘上合铺着茶盏。此画线条圆劲,设色古雅,人物神态生动。
清 吕焕成 蕉阴品茗图
吕焕成,明末清初画家,字吉文,号祉园山人,浙江余姚人,善画人物、花卉,兼工山水。他画的这三把紫砂壶大小与现在接近了,为什么明末清初紫砂壶变小了?
晚明紫砂壶为何变小?
晚明文人已经体会到,茶壶不要太大,太大会影响茶汤的香气和味道。
张谦德的《茶经》(1596)说:“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升足矣。”明代的一升是多少容量呢?大约等于现在的两升,所以一两升大约是2-4升。许次纾的《茶疏》虽然写于隔年,不过对于茶壶的大小容量看法差距很多:“茶注宜小,不宜甚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大约及半升,是为适可。独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其余以是增减。”
冯可宾写《界茶笺》(1642)的时候,已接近明亡之际(1644),他说:“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
清 李茂林款菊花八瓣壶 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阳羡砂壶图考》(1934)记:“自正德以递万历所制多大壶,李茂林始制小圆式,实为阳羡小壶之鼻祖,然明人小壶多类近世所谓中壶,其真小者绝罕,自明季陈子畦辈始尝为之。”李茂林是万历年间的人,他与时大彬都有作品传世。明末清初制作小壶的名家除了陈子畦之外,还有沈君用和惠孟臣。
清 惠孟臣款 朱泥小壶
《阳羡砂壶图考》记惠孟臣所制作的壶“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泥质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出品则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孟臣壶深受品茶人士的喜爱,被称为“孟臣罐”后世仿制的人很多,历代不衰。
清光绪年间,金武祥著《海珠边琐》记:“潮州人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逸公小壶,触目皆是。”
你看,就明代文人对紫砂壶饮茶的重视,认为太大会影响茶汤的香气和味道,所以在他们的提倡下,各阶层都效仿,纷纷用紫砂小壶泡茶。我们现在泡乌龙茶也是喜欢用小壶,看来是从这个时期慢慢形成的习惯。
你知道明清茶画中还有哪些趣事吗? 下期告诉你~
☞围观往期精彩内容:
一壶两盏,明代双人喝茶的标配
《停琴品茗图》:他真的和明代第一才子徐渭在喝茶?
本文由赫赫有茗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