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甘肃的普洱茶友,对于喝茶来说,我们这里大多数人,都仅限于喝绿茶和送礼茶的概念,很少有人听说过普洱茶,更别说在本地喝到正宗的名山茶了。“
“我们山东人喝普洱茶的很少,市区里的几家普洱茶店我都逛了个遍,很多茶老板都不懂普洱茶,更别说泡茶小妹了,最近很多门店因为疫情都歇业改行了。“
向北方市场进军,一直是普洱茶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冰岛寨的神秘河南土豪,一掷千金的北京老茶圈子,都昭示了北方茶界的豪迈与手笔。
而南茶北上,也是很多茶企早就定下的战略目标,大约在十年前,就有一次声势浩大的市场营销热潮,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以上就是北方茶友的真实反馈。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北方市场真的只喜欢花茶吗?“南茶北上路迢迢”专题的第一篇文章,就让我们从当年那款被寄予厚望的茶品——茉莉普洱说开。
失败的错位茶品
2012年,几家南方普洱茶企经过“市场调研"后,认为北方地区降水较少,盐碱地多,水质较硬,因此相比于名优绿茶,更喜欢喝高香花茶,以遮盖水质问题。
就是这样一个旁枝末节的原因,竟被各大茶企视为突破北方市场的关键问题,于是经过“精心研发”后,一款将茉莉花茶与普洱茶强行缝合的产品诞生了。
当年最先发力的,是云南的茗星号茶业,而后七彩云南、大益等大牌茶企也纷纷上阵,某茶企领导还乐观预测茉莉普洱会供不应求,为此大量生产,以免断货。
结果呢?茗星号电商旗舰店的茉莉青饼销量始终低迷,后来干脆下架。其他几家也是虎头鼠尾,直到目前为止,各家的茉莉普洱茶基本停产,不再面向市场。
单是这个案例,就能看出一些茶企对北方茶界的轻视与误解,认为简单地投其所好,就能搞定市场,其实却远远不够了解与南方市场迥异的北方茶客喜好。
当年这场销售战失败的原因,可以作为茶叶营销的一个经典案例,当年所犯的很多错误,至今都很有参考价值,我们不妨借古鉴今,细致分析下其中的原由。
茉莉青饼的启示
产品口感上,所谓的茉莉普洱,即将茉莉花拼进普洱茶中,这种花草拼配早已有之,但却很少能做到将不同材料的滋味完美融合,当年的茉莉普洱即是如此。
据喝过的茶友反馈,茶饼闻起来茉莉香浓重,普洱茶的干香被完全掩盖,茶汤入口能明显感受到两种滋味的分层,像在喝茉莉茶汤与普洱茶汤的混合物。
当地市场上,茉莉花茶在北方已经畅销了几十年,市场基本稳定,不同价位上都有口碑品牌,面对市面上突然冒出的新牌子,很多人其实是敬谢不敏的。
营销策略上,茶企的茉莉普洱基本都是口粮定位,看似符合当地市场特点,实则造成了消费群体错位,大众市场和高端市场两头都不讨好。
这是因为当年北方茶界对普洱茶知之甚少,大规模的普洱茶知识普及也还没有开始,而有品茶习惯的北方人不多,也没南方那么讲究,这就造成了一个怪圈:
对于真正懂普洱茶的人来说,这款茶相对低端,口感怪异;而对于不懂普洱茶的人来说,一饼小几百的售价,可能还不如几十元一斤的散称茉莉茶来得实在。
产品不受认可,宣传也不够到位,这就直接造成了茉莉普洱茶的惨淡销量,这也解释了后来茉莉青饼被低价投放到南方市场时,为什么也无人问津。
从这点中可以看出,培养一种新茶类消费热潮,可能远比一味抢占本地原有市场更有效,成功平飞北方市场的铁观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保持本我为正道
最早在北方推广铁观音的,是以营销策略见长的台湾茶商,他们以北方人的饮茶喜好为基础,改良了铁观音的制作工艺,使其香气优雅,苦涩尽消。
这种真正符合当地人喜好的新式铁观音,在营销初期就一炮走红,成为了北方人的喝茶上选,直到现在,清香型铁观音依然在北方市场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
因此,相对于硬将普洱茶与其他茶类“拉郎配”,不如老老实实把普洱茶作为一个新茶类推广,慢慢培养起北方茶客消费普洱茶的习惯。
其实在这方面,普洱茶界也有过正面案例,那就是当年与大益一同逐鹿北方市场的勐库戎氏,书剑号等茶企,如今已经成功在北方占据一席之地。
原因就在于截然不同的产品策略,有些茶企不搞研发特殊化,市场进展稳扎稳打;有些则担心到了北方会“水土不服”,刻意迎合当地人的饮茶喜好。
当然在这个案例中,也有北方喝茶喜香爱甜,勐库茶正投其所好的因素,不过南方市场,本就走在行业前沿,“西学东渐”才是常理,这点值得茶友们深思。
茉莉青饼事件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同时也带给业界很多启发,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让南方茶界认识到了一个习惯迥异,自成一系的北方茶界。
那么北方茶客到底有哪些饮茶偏好?是如何形成的?对普洱茶北上又会造成那些影响?下篇专题文章,我们再来聊聊南北普洱茶界的几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