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之下的山水间,有位最早肩负传播人类文明使命的少女,那就是中国青瓷艺术。《青瓷艺术史》(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结题成果),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中国故事。当您翻开《青瓷艺术史》细细品读,会豁然开朗,那是一本好书,一部人类文明史和中国文化传播史。您会不知不觉地以全球文明发展史高度的视野,倾听青翠之声、观赏青绿之色、感受青润之美;随云漂洋,在东亚、东南亚、西欧、非洲……,在一窑一帆的春秋之间,融化为人类生命史诗而潜入心扉。一首首清润的中华瓷歌,一幅幅青绿的文明画卷,构筑起青瓷艺术的中华之梦。
中国青瓷是世界发明最早、跨时最久、传播最广的瓷器艺术形式,是承载中国文化和人类理想的精神食粮。当您用心感悟青韵之美,用情丈量青艺之路时,您会发现一个古老而闪烁的民族智慧,正洋溢着哲匠精神,构建起人类文明的生态之网,绽放着千年窑火与水土碰撞的人类思辨和美好理想的光芒。
吴越滨著《青瓷艺术史》
史上,青瓷家喻户晓。青瓷之工所承之艺,表现之艺所承之文,体现大国之道,是《青瓷艺术史》倾心立卷的初衷。由此,来自浙江丽水青瓷故乡的扬州大学教授吴越滨,在丽水高校任教时,品青瓷大师作坊,考青瓷田野遗址,访工艺美术大师;创办青瓷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指导青瓷工艺实践教学,展开青瓷艺术史和理论研究,带青瓷书画装饰团队实验绘制,创新烧制青瓷艺术实践等研究。获取一手数据,特别是十多年执着对青瓷艺术历史问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素材与经验。从省哲社科重点课题《浙江青瓷史》到国家社科艺术学课题《青瓷艺术史》,获“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等。他站在世界陶瓷史之巅,从原始资料研究开始,附注亲身实践体会,积累视觉的资料,成为重要的解决方法,形成视觉与文本完整研究框架脉络。艺术史边界是明确的,艺术作品就是研究的重要对象。包括器型装饰、材料工艺、色釉审美等,对青瓷艺术研究是不可忽略的。艺术学研究以作品为本,从多学科视线考察而回归作品本身,实现高层次的再认识,这是吴越滨艺术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扎实攻略。
同时,《青瓷艺术史》对青瓷窑口与瓷品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并将相关的非艺术的学科和材料融为一个整体,达到对原有结论的补充或重构的综合。易英说:“综合研究不是历史背景,而是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与美术史的综合运用,当然这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具体的对象,具体的研究角度,作不同的组合。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帕诺夫斯基指出:“直觉的审美再创造与考古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便再次构成我们曾称之为一种‘有机状况’的东西。”这正是《青瓷艺术史》研究的理想状态。它系统梳理了人类在浙江发现最早烧制成熟的东汉越窑青瓷,包括之后汝窑、官窑、钧窑、哥窑、越窑、龙泉窑、长沙窑、福建窑、广东窑等窑口和体系工艺。娓娓讲述了16世纪末传至法国的故事,国王看到中国青瓷釉之美色,震惊直呼“雪拉同”(Celadon);讲述了与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兴起的关系;传遍南北半球地区的史实等。在严谨的科学发掘成果、窑口传承创新、传播路径还原、迷案问题追踪、艺术装饰案例、文化交融现象、港口贸易变迁、社会发展背景等论证中,揭开了一个个历史谜团,使我们清晰了青瓷艺术为世界公认的缘由。在浩繁的青瓷长河中,作者梳理出一条中国青瓷艺术的历史文脉与传播发展的轨迹。这需综合研究能力,其史学与学术价值欣然可见。
《青瓷艺术史》采用跨学科研究路径与方法,在史实性记述中构筑青瓷艺术的光辉成就。全书共7章,以中国历史发展为叙事主线,通过艺术学、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的主要研究法,对不同朝代青瓷艺术成果与问题梳理,《青瓷艺术史》第1章至第5章,从青瓷艺术诞生到高峰,谱写华章奠定基础。阐述了史实下的商代釉陶瓷的工艺缘由、特征和产地考析,东汉成熟青瓷诞生认定与初期工艺。通过对魏晋、唐宋、元明清的艺术造型与装饰、坯釉材料与工艺、时代文化与窑口变迁特征、融合世界文化与经济之路等方面论述,为青瓷艺术传承与演变关系构起框架;同时纵向贯穿其相关青瓷文献、窑口关系案析、名窑问题个案、艺术形态呈现、艺术风格与工艺创新、港口演变与文化融合、海洋传播理念等学术前沿研究,立体地架起青瓷世界视野与社会关系发生下的艺术面貌。随着《青瓷艺术史》第6章至第7章的展开,当代青瓷工艺发掘、国家名窑恢复、恢复成果与案例、创新装饰与学术成果等记载,到汉唐、元宋、明清、当代青瓷的世界传播之路论证,引发当代青瓷艺术与时俱进发展理念和世界共赢策略思考。
作者辅以社会学、海洋学、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知识介入,体现了在国际视野下,建立青瓷艺术史的跨学科专门史的研究方法。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巨大的世界史主线下,作者艺术性、创新性地点画出“点面”构成节奏。如专点论述“华瓷”、“外销瓷”与“海洋性陶瓷”等概念的学界学问;专节解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历史迷案;专章谱写“青瓷艺术世界之路”的世界华篇。突出论从史出,集资料性和学术性为一体,凸显史与论的结合法;梳理解答南北窑系和艺术个性演变的“点线”关系问题,以及中国青瓷与世界传播的“线面”因果发生,等等。由此明了专题青瓷艺术史首次构建的路径与方法,体现对青瓷艺术史发展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探究的学术意识。
面对文化和艺术的视野,讲述青瓷历史和艺术相融的发生,即《青瓷艺术史》里的中国故事。它不仅具有选择性,而且是对中国青瓷发展与传播的再认识,与他2008年出版的《浙江青瓷史》有了本质的区别。李砚祖在《青瓷艺术史》序中说:“吴越滨先生的‘青瓷艺术史’,其艺术史观还是建立在一般艺术的认知基础上的,因此,他对青瓷历史的叙述和经典作品的阐释,是以艺术的尺度和艺术美的内在性为基础的,其对历史之物的选择性是明晰的,这一选择,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看,都能得其意指。……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去叙述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根本性。诚如本书叙述中强调的青瓷文化、社会文化、文化融合等等,说明作者具有自觉的人文意识,亦使这部著述具有了文化认知的高度。”
在一个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中国艺术史中,《青瓷艺术史》以窑为史,以工为基,以文为载,以艺为论,以传为证;撰写的是阐释中国文化血脉与民族精神,对美术史研究起到了重要补充和提升作用。彰显的是青瓷艺术发展融世界发展之路的辩证发展史观、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对立统一观、青瓷艺术是全球和谐共赢发展之路的重大理论意义。提出的是青瓷艺术在携手世界合作共赢战略中,强调中国精神和世界共融的文化内涵及续写新使命的学术思考。
青瓷艺术的发展传播之路,为“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构建,提供了参考价值,对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著填补了中国青瓷艺术专题史研究成果出版的空白。由此,《青瓷艺术史》研究成果的出版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来源:美术报)
点击上图小程序购书及查阅详情
书名: 《青瓷艺术史》
作者:吴越滨 著
《青瓷艺术史》作者:
吴越滨,扬州大学艺术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扬州大学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专家、景德镇陶瓷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青瓷艺术史》《中国青瓷外传史》等,出版有《浙江青瓷史》《青瓷艺术史》等。
《青瓷艺术史》书评本文作者:
蒋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文旅部专家,《美术报》原副社长,浙江美术家协会艺术指导,浙江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浙江美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