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一段话,遇其心动者,往往有“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昨天写了一段文字《寻找灵魂栖息地》,其中对道家的思想“道法自然”就是如此,无论东西,还是南北,古今中外,人与自然都应该是和谐的,否则就会有一种心无所属,精疲力尽,身重神烦的感觉。
古人追求的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情,其实还是在道家的范围内的,超然物外首先是看到物的惊喜或者伤感之余的感慨,没有外物就没有超然物外,也是人所以快乐与悲伤的源泉。
人的追求,有很多种,但是快乐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结果,其过程就是就是看到的物在心里的反映。
我们来看看唐朝柳宗元写的《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柳宗元从小山丘向西走了100多米,隔着竹林,听到潺潺的水响,这个时候,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噪音,一种天籁之音,而这两种感觉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柳宗元是听见的水声是“如鸣珮环”,所以“心乐之”,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哲学,身在红尘,心却属于自然,快乐就如山泉,清凉之意就会不断。
所以,道家讲求“淡泊名利”,而茶是人在草木间,道家讲究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在天与地的之间是人,人怎么样才会上通天,下达地,茶就是这样的一种介质,让喝茶成为追求天地人和的途径。
道家精神其实并不是道家的独享,只要寄情于山水的思想,何尝不是道呢?
唐代诗人钱起的《与赵菖茶宴》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上。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茶在诗人的眼里是远远超越止渴生津的身体的需要的,完全上升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现在很多人还在研究茶究竟能不能喝,该不该喝,应该怎么喝的时候,唐代画家唐寅《品茶图》上已经把喝茶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了,画面青山高耸,古木权丫,山中有一茅含,一士子品茶读书,并题诗曰:“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前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联自嘉”。
所以喝茶也是自身境界的一种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