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福建省的一个千年古县——尤溪县。
曾经茶业繁盛,一度名扬海外,然而如只见茶树而无茶品了,只剩一个苦竹茶还有小规模产,实在可惜。
今年想着,去走走看看,相信省内还有更多不为人所知的茶,等着人去发现、保护和传承……、
希望,我们的后人,仍然能品到多样的茶种,而非只能在书页中一睹曾经的繁华。
尤溪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独特,是福建省唯一多茶类产茶大县和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是福建省茶叶采摘时间最早的茶叶大县,也是三明市茶叶面积最大,产量产值第一的大县。同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尤溪乃儒家集大成者朱子的故里,闽学渊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几年尤溪茶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说来惭愧,进入茶学专业之后,我才算对茶叶开始有了了解。
一开始只接触省内的特色茶品,如龙岩斜背茶,罗源七境茶,邵武碎铜茶;
但今年回家过年却意外知道了自己家乡原来茶业其实很兴盛,近几年先后涌现了尤溪绿茶、尤溪红等优质茶品,着实令我惊喜。
大年初二我去邻村华口走亲戚时,他们问起我的专业,当我说是茶学之后,表哥和舅舅们告诉我以前他们村也有很多水仙茶,甚至一度火到县里有人来调查记录。
当时一脸懵的我立刻就让表哥载我去看看那些茶树,最高的有三米高了,据推算有八十多年了。
说到最后,亲戚们也一脸惋惜,因为原本他们老宅后面就有一大片的,只是这几年都没什么人做茶了,就砍的只剩一棵了。其余倒是还有些二三十年的水仙茶,但这珍稀度就差远了。
遗憾
如今的华口村已不见有人做茶了。
但在清末之时华口村也曾每家每户都种茶,至民国之时的华口水仙茶已远销广东香港再到东南亚国家。
而后因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没落,至今日虽有零星茶树,却已无人做茶销售。
很遗憾未能得见茶叶在家乡的繁华,有幸得知它曾繁华过。
当地农民有两种采制方法。一般是采摘一芽四五叶或单叶,将青叶置于水筛上晒至萎凋状态后,放在木架上摊凉,做青时间4~5小时,每隔半小时翻摇一次,当青叶茶香显露,叶绿变成朱砂红色并收缩成汤匙状时,置于炒锅进行手工杀青,搓揉等工序,最后用焙笼炭焙烘干,近似乌龙茶工艺,说明尤溪半发酸工艺在清代已发展了。二是一芽二三叶,将绿叶摊在水筛上摊凉失水至软化后,再进行杀青,揉捻经复炒复揉成条后再烘干,这种制法要求火温较高,芽部分焦红,汤色橙黄,味醇和,俗称“红茶”,工艺上近似现代尤溪红茶,说明尤溪红茶在清代已有发展。
明山圣王茶
说到这个茶,
请先允许我介绍一下它的产地:
西华村!
我家!!!
公元900年前后,闽王王审知建立闽国,行开闽之先举(这是史实)。后来,王审知年老卸任,游历八闽之地途径明山时为景色所迷,遂定居于此(这是传说)。
明山之上,峰顶之间有一湖名曰明山湖。
(打个岔,现在明山湖都成了我们那的一处风景名胜了,而我家就在山脚下,每年初一我都要去爬山还愿,只不过那个所谓的湖……没错就是你们图片里看到的那个)
圣王
王审知这个人很喜欢茶,福州鼓山的半岩茶也是他所培植,于是他就在这个明山湖及原有明山寺周种下了茶树。
他死后,当地人们为纪念他的开闽功勋而在原明山寺下修建另一寺庙,成为尤溪唯一供奉闽王王审知的庙宇,他也被人尊为明山圣王。于是,这个茶也就叫了圣王茶。
然而我只见过山上有茶树,倒是真不知道村里以前做过茶,还是只能查资料看看到底是什么:
圣王茶采制近似于绿茶,但更精细些。初制工序为凉青-杀青-揉捻-炒干
,凉青要求散发部分水分
,经初炒初揉初成条后,再复炒复揉。后置锅内温火慢烤干燥,茶色明亮,滋味芳香爽口
。这就是我家乡的茶。
在尤溪,它们与音头山仙茶、汤川苦竹茶合称“尤溪四大古茶”。
不过我家那边,茶叶没落,只见茶树而无茶品了,只剩一个苦竹茶还有小规模产,实在可惜。
今年想着,去走走看看,相信省内还有更多不为人所知的茶,等着人去发现、保护和传承……
由于知之不久不深,未能一品家乡好茶,有时间定要回乡找上一些来品,届时便可分享茶评于诸君。
交流|微信号:13067351231
茶叶点评网官方微信号:zgcyd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