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最高境界或许是随心所欲

作者:百味茶集 更新时间:2022-08-12 09:53 阅读:527

我们常说,喝茶是有文化的事情。喝茶的过程,讲究的是心境,追求的是思想的升华。


于是,许多爱茶者或是追求精致生活的人,会学习茶艺茶道;许多希望体验唐宋茶文化者则对日本茶“一期一会”的精神念念不忘。


其实,若论喝茶的精致,我们可能很难超越宋代。那是一个举国“玩茶”的时期,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公贵族,再到皇帝本人,都是茶的极大爱好者。


对于有钱有权又有文化的宋代茶玩家,单单用喜欢来表达是不够的,他们还会倾力研究,于是就有了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等等。


在宋代,茶被玩出了各种花样,如今的奶茶、奶盖茶、水果茶,甚至拉花咖啡这种,可能都要自叹不如。


我们研究宋代的饮茶方式,沿袭中国传统的茶艺,这本没有什么错。但如果过程流于形式,而忽略了茶本身的色香味形,就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了。


在我看来,想要玩茶,首先要懂茶;想要懂茶,首先要喝茶。如果连喝茶本身都不喜欢,学来的茶艺又有什么用呢?


爱上喝茶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是受家里老人影响,从小就喝茶,并且养成了习惯;有些人是因为一些其他原因,爱上了茶的滋味,开始喝茶;有些人是觉得茶有养生之用,总比喝饮料好的多,随之开始喝茶。


著名作家、美食家蔡澜先生曾在《我决定活的有趣》的书中说:“日子再忙,也要喝茶去”。蔡澜先生爱美食,也爱茶,他会将自己爱喝的普洱茶中调入草药或是玫瑰花,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升茶的香气和口感。


著名作家冰心先生,也是一位爱茶人。她对茶的爱融入文字,流淌于笔尖,写下《我家的茶事》一文。冰心出生在茶人之家,“少时口渴,先倒大半杯水,之后从父亲浓的发苦的盖杯中兑一点浓茶,混着喝了”。后来她对自己家乡的茉莉花茶情有独钟,认为“不但有清香,还有茉莉花的馥郁”。她便是如此,从喝茶,到品茶。


当然,也有人说,喝茶就要原汁原味,加入了香料就损失了自然的滋味。持这种观点的从陆羽开始,各朝各代都有。这种观点也没有问题,喝茶最本质的还是本味。


其实,不管是否在茶中加入其它香料,只要遵循茶之本性,符合自己的口味就是好的。当然,这里的香料跟食用香精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为了提升口感而添加香精,就违背了“自然的茶味”。


元代张可久的名作《人月圆·山中何事》中写道: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李清照回忆往昔生活写下: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中写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大文豪苏东坡更是写下《汲江煎茶》一诗: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是文人墨客饮茶的意境。如宋代社会中的饮茶者一般,茶不仅仅是喝的,更是相互交流、一争高下的方式。


如若细读唐诗宋词元曲,会发现古人对茶的喜爱程度绝不低于我们,并且可以用更文艺的形式予以表达。


他们喝茶,讲求意境,更追求自由。茶与酒,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只是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代卢仝的一首《七碗茶歌》至今被爱茶人奉为经典,说出了喝茶的体会。虽说是诗人特有的夸张手法,但可以看出他与友人饮茶时的洒脱之情。


喝茶,从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到文人的“琴棋书画”,再到僧侣居士的“清净和雅”,层次不同,喝茶的方式不同,对茶的体验亦有不同。


但无论是哪个层次中的饮茶者,我想最好的喝茶方式便是不拘泥于形式,没有刻板的动作,而是随心所欲的洒脱。


当然,这种随心所欲是建立在对茶的熟悉程度之上。茶是活的,了解茶,就要了解它的性格和脾气。


如果喝茶变成了一项任务,拘泥于茶桌茶台的形式,而缺少了生活中随意的灵性,那喝茶的乐趣岂不是减少了一大半。


茶如美食,高手总是可以遵循传统,又在传统中肆意洒脱。


喝茶的最高境界或许是随心所欲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