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茶疗,是指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茶学、烹饪学、营养治疗学、营养卫生学等有关知识,研究茶与药物和膳食结合,或单纯研究茶疗颐养,以此来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茶疗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茶疗的源起和发展与其历史发展、演变密不可分,中国茶疗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根据史实及资料分析,茶疗的源流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1、茶疗蒙昧期(远古-春秋)
唐代陆羽《茶经》曾论及“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说明茶用作饮料,始之于神农氏,战国时期《神农本草经》一书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反映的是初民在寻食过程中分辨可食之品和有毒之品。在这一时期,“药”与“食”是分隶的。由于原始人类对饮食的造反和加工,都是原始人类在生活过程中不自觉的行动,基本上还没有茶疗的概念,所以可以称之为茶疗蒙味期。
2、茶疗萌芽期(战国-汉晋)
茶的药用的文献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首次得到了确认,之后,人们才始知茶的作用,并且把它作为一味防病疗病、养生保健的药物而自觉地加以应用。魏时张揖的〈广雅〉中说“荆巴间采叶作饼,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此方具有配伍、服法与功效,当属茶疗方剂无疑,亦为目前可见到的有关茶疗方剂制用的最早记载。从可查考的文献资料看,茶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而汉、梁、魏时期则为茶疗的初起阶段。
3、茶疗成形期(唐-宋)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百业兴旺,医药事业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在唐朝,由于茶学上第一本经典著作《茶经》的出现,以及《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众多本草类典籍的出现,将茶疗的理论与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渐成形。茶疗的应用范围得到 了进一步扩大,茶疗的应用方法也有所改进,对中国茶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唐宋时期茶疗的服用方法,也由单一的煮饮法,发展成多种形式。如研末外敷、以茶清和醋调服、茶丸剂、茶散剂等等。总之,唐宋时期,尤其是宋时,由于茶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促使茶疗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疗效也更加明显,并出现了对茶疗的专门研究,从而使茶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茶疗发展期(元-清)
唐宋时期,茶疗在医药保健活动中崭露头角,引起了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及广大民众的重视和喜用,至元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茶疗的内容、应用范围、制作方法等,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被推出,如: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沙图穆苏《瑞竹堂经验方》、明·胡正心《订补简易备验方》、清·梅启照《梅氏验方新编》等等,尤其是《饮膳正要》一书的出现,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论者一般称此书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该书超越了食疗药膳的旧概念,从营养的观点出发,强调正常人加强饮食卫生、营养调摄以预防疾病。是中国在饮食治疗和保健食品领域中的一部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5、茶疗成熟期(近现代)
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疗作用不断被发现,茶疗方防病治病、祛病强身的疗效不断被临床进一步验证,茶疗体系日益趋向成熟。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股茶疗热正在悄然兴起。各种各样的茶疗方应时而出、适证以用,无论在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已成为祖国医药学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的一大特色。
现代茶疗的应用,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剂型的改进
1、袋泡茶取代传统的服法,成为目前流行的茶疗剂。用沸水冲泡即可饮服。袋泡茶剂,其色、香、味更接近于饮茶的本色,色清而无沉渣,更易于随身备用。
2、以科学手段制成块状或结晶体的速溶茶。此种茶疗剂易于溶化和吸收,饮用方便、卫生。
3、以高科技手段提取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制成口服液或片剂。
(2)品类的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消费模式的转变,大众对茶的消费方式日趁丰富多彩,目前已不再局限于喝茶、饮茶,而拓展为吃茶、食茶等。茶疗的类型和品种不断增加,如果茶、茶饮、茶汤羹、茶酒、茶菜肴、茶粥饭、茶糖、茶点心小吃以及保健类、预防类、治疗类、康复类等等。由于茶疗品类的增加,使其应用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内涵更加深刻充实。
(3)用于疑难杂症和急重症
近年来,医、药学家已将茶疗用于癌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疑难病和急危病症,不论是复方施治,还是单方独运,均有较大突破和创新。
当今医学模式已由过去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人类在回归自然的潮流中正在努力寻求更多的自然疗法。作为自然疗法之一的茶疗,现代人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已今非昔比,它吸取了各学说的思想精华,积极体现天人合一、人和社会合一、心行合一的整体观;形成了一门具有调整人体生理和心理积极因素、康复颐养、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等特点的独立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