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引发宋代美学热潮
宋代点茶法流程表
大类 | 流程 | 历史记载 | 阐释 |
备物 | 备器 | 《茶具图赞》:十二先生。 | 准备12件标准茶具。 |
备水 | 《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蔡襄《茶录》: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 | 择水以备用。 | |
备火 | 参考唐朝陆羽《茶经》。 | 取火以备用。 | |
备茶 | 炙茶 | 蔡襄《茶录》:微火炙干。 | 炙烤茶饼。 |
碎茶 | 蔡襄《茶录》:然后碎碾。 | 用“茶槌”捣碎茶饼。 | |
碾茶 | 《大观茶论》: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 蔡襄《茶录》: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茶碾以银或铁为之。 | 用茶碾或茶磨碾茶。 | |
罗茶 | 《大观茶论》: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青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 蔡襄《茶录》: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茶罗以绝细为佳。 | 用茶罗筛网过滤茶末。 | |
点茶 | 煮水 | 《大观茶论》: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 蔡襄《茶录》: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 | 即候汤, 用汤瓶煮水至沸腾。 |
温盏 | 《大观茶论》: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蔡襄《茶录》: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 熁(xié )盏, 即温盏,将茶盏加热。 | |
投茶 | 《大观茶论》: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 蔡襄《茶录》: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 | 将茶末放入茶盏。 | |
注水 | 《大观茶论》: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 逍遥哥注: 点茶须注水七次,谓之七汤。 首注沿盏注水调膏, 二注居中转动击拂, 三注击拂细如蟹眼, 四注少水慢击生雾。 五注少水闲击交融。 六注底部捞击增雪。 七注高处快击溢雾。 | 将沸水、温水注入茶盏。 | |
击拂 | 用“茶筅”搅拌、击拂,使茶末和水交融,茶汤表面呈现汤花。 | ||
点茶 艺术 | 斗茶 | 《大观茶论》: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蔡襄《茶录》:茶色贵白。……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是盛行于宋朝的一种评茶比赛。 斗茶决定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茶汤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等为下。二是汤花,即茶汤的泡沫,以汤花咬盏来定输赢。汤花紧咬盏沿,若汤花一散,汤盏之间就露出“水痕”,所以就以水痕出现的早晚为标准,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
分茶 | 宋初陶谷《清异录》:“近世有下汤远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沙门福全能注汤幻字成诗一句,如并点四碗,共一首绝句,泛乎汤表。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 | 分茶,又名“茶百戏”,指点茶时以箸分茶,使茶汤泡沫形成各种形状。 | |
饮茶 | 饮茶 | 《大观茶论》: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 蔡襄《茶录》:茶味主于甘滑。 | 乘热饮之。 |
(制表:逍遥哥)
备注:
1、《茶具图赞》,指的是南宋审安老人(董真卿)撰写的《茶具图赞》,是宋代点茶斗茶茶具图样大全,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茶具图谱。
2、《大观茶论》,指的是北宋宋徽宗赵佶撰写的《大观茶论》,为史上唯一的帝王茶书。
作者注:东京指北宋汴京
点茶法
点茶法,特指宋代主流饮茶方式——点茶法。如果说煎茶法是煮汤投茶,那么点茶法就是以水注茶粉、多次点注而持续搅拌。其法不加盐和任何调味料,其法极为精妙、精细,亦为人类饮茶方式之巅峰。流行时间:约公元10世纪—14世纪,约宋初至明初,约400年。
日本茶道的抹茶法就源自宋代点茶法。流行时间:约公元15世纪至今,约明中期至今,约600年。
——摘自《人类茶简史》,逍遥哥著。
图片来自网络。
逍遥哥,茶文化学者。《伟大的茶》大型茶文化著作系列首批完本四部茶书:《人类茶简史》、《问茶记:照亮人类文明的茶史巨星》、《茶道之书》、《茶的核心思想》,均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已申请官方版权登记,即将出版。第五部茶书《史上最美茶诗》即将完本。
《人类茶简史》独家授权音频书,已于2022年4月6日起在“喜马拉雅”正式播出,欢迎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