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狀態。舊時,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在過了初五之後,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稱此日為「破五」。
農歷正月初五,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
大年初五這天,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此外,婦女們在這天還要找出幾件舊衣服來拆拆,謂之「拆小人」。據說,這樣可以免霉運。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有:「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討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舊時,漢族民間過春節有很多禁忌,不同地域風俗习惯不同,「破五」這天的過法兒不一樣。
山東的一些地方稱為「五馬日」,並以這一天的陰晴來佔當年騾馬的凶吉,說這一天晴空萬里則主騾馬興旺,這天又稱「破五」,有些地區在初五之前婦女不能出門串親,也不准動尺剪做針線活,還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鍋,過了這天則不再忌諱。
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江蘇蘇州,接路頭時,要在客堂正中掛上財神畫軸,前面放酒盅五隻、筷子五雙,以及五乾五濕的供品,此外,還要加四碗四碟,中間三牲盤:金雞兩只、五花肋肉一方,活鰱、鯧魚各一條。雞要縛成元寶狀,口銜青蔥;魚上壓一把菜刀。又一盤盛豬腸一大五小、豬蹄一隻、雞蛋五枚、豬血兩方。另備水盆一隻,養活鯉魚一條,祭後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