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50年前的普洱茶实际经营权,茶友们会想到什么?是现在茶界龙头大益集团的前身勐海茶厂?还是当年如日中天的下关茶厂?
其实都不是,在那个年代,还有一个凌驾于一众国营茶厂之上的实权部门——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这篇文章,就来全面介绍下这个传奇部门。
群英荟萃的省茶司
我们如今所说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多指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国营茶叶公司,其主管云南省所有茶叶业务的职能,决定了在当年的地位与权力。
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创立的“中国云南茶业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这是近现代以来云南地区第一个现代茶叶管理机构。
当时的云南中茶公司,汇聚了范和均、冯绍裘、郑鹤春等一大批现代茶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这些人的带领下,更多内地成熟的技术工人来到云南。
这批内地专家和成熟技术工人,迅速与云南当地的茶叶技术人才相结合,使云南中茶公司和旗下的茶厂拥有了技术与人才基础,得以具备顺利运作。
而云南中茶公司和旗下的茶厂的顺利运作,又促进大批云南现代茶产业技术人才的产生,为日后云南的现代茶产业生存与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人才智力基础。
印级茶品外包纸上标注公司名称,成立于1950年9月,简称 “省茶司”。其前身为1938年创立的“中国云南茶业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后于1944年改为“ 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
建国后,在旧中茶的人才与技术基础上,中央成立了“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并在新生产的茶品上,启用新设计的“中茶牌商标“。
在之后的“大跃进”与 “文革”时代,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曾多次更名,在职能上也一直听命于上级部门的各种指令,直到70年代才迎来了重大变动。
自主经营的省茶司
1972年6月,云南省贸易公司中国土产进出口公司与中国粮油食品茶叶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宣布合并,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
次年,茶叶的自主经营权终于下放到了各省的茶叶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司由此可以自主经营部分茶叶的出口,标志性的云南七子饼版面也得以出现。
虽然有了出口茶叶的权限,但受限于市场与职能大小,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自营出口主要面向的是港澳市场和日本市场,出口的茶类主要为普洱茶。
而在那个时代,茶叶是管制物资,主要用于出口换取外汇,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世界级饮品红茶,其次是绿茶,最后才是包括普洱茶在内的特种茶。
而绿茶和红茶的出口,在当时其实是由总公司牢牢把控的,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只能给总公司调供货源。
而且,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出口管制下,茶叶分出了红茶、绿茶、特种茶等出口许可证,而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只能领到特种茶项下的普洱茶出口许可证。
这就解释了之前一个茶友的疑问:2008年国标确立后,此前的青砖与青饼才被列入普洱茶类,但为什么几十年前的92方砖上就有“普洱方茶”字样?
其实,当年出口的7542. 7532、8582、 8653、92方砖等青茶会被列为普洱茶,是因为省茶司当时是偷偷拿特种茶项下普洱茶的出口许可,才实现出口的。
而92方砖当时其实是日商的定制茶,如果按当时的标准叫成“绿茶方茶”,就领不到许可证而无法出口,而用普洱茶的许可证出口普洱方茶,就会隐蔽很多。
后来发现海关不严查出口茶类后,为了完成出口指标,省茶司旗下的深圳富华公司曾用特种茶许可证出口乌龙茶,用红茶证出口绿茶。
胆子最大的时候,富华公司甚至还做过福建茶、浙江茶的代理出口,也为港台商人转运过少量的云南晒青毛茶,充分利用了接近港澳市场的便利。
贡献卓越的省茶司
当年的特种茶也不只有云南普洱茶,还有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福建乌龙茶、铁观音,以及广东普洱茶(广元贡饼),重庆沱茶等早已停产的茶类。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红茶出口受阻,再加上南方谈话,国家放开经济发展,省茶司才取得了红茶出口许可证,正式自营出口。
而当时的云南已经是一个茶叶大省,据云南省茶司志上记载,截至1993年,全省涉茶人口高达1700万,而当时云南省人口也不过4000多万。
1988年,在庆祝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50周年大会上,时任省茶司总经理宋文庚的报告上,揭示了省茶司一路发展过来的成就。
从1973年开始自营出口茶叶以来,已出口茶叶81万担,出口到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累计达1亿5千多3万美元。
目前,全省已有25个年产茶叶一万担以上的县,国营精制茶厂70座,内、外、边销红茶、绿茶、普洱茶等共计100多个花色品种。
直属机构包括,一个中心:一个云南省茶叶贸易中心(代管),一个办事处:海南省海口市办事处,一个经营部:广州经营部。
两个开发公司:一深圳富华茶叶发展公司、中国香港云港茶叶有限公司,八个地(州)区22个县支公司,三座茶厂:昆明茶厂、宜良茶厂、昆明茶叶拼配厂。
五个茶苑楼馆:昆明、大理、景洪和海南省三亚市茶苑楼馆。另有派驻德国三利公司的代表。上述机构人员工资、业务领导及财权物权统属省茶司体制。
可以说,普洱茶行业能有今天的规模,离不开从省茶司那里继承的优良家底,也离不开当年省茶司前辈的艰苦创业,砥砺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