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说,如今的茶行业变成了割韭菜的行业,无论是绿茶,白茶还是普洱茶,内卷,割韭菜的现象很严重,品质一般,今年听说还要大涨价,真的让人难以接受。喝着茶,也就听听,让自己置身于烦恼之外即可。朋友问我,我是从事茶行业的,除了培训,还有卖茶,为什么一点都不着急?
我怎么会不着急呢?可着急了又有什么用呢?一着急,别人会以为我是什么呢?本来一份美好的事业,被“劣质币驱逐良币”搞残了,如果每个人都会喝茶,政策不偏袒科学,茶的事业,传统事业,科学事业会蒸蒸日上,不是么?我不是靠茶生活的,但我的确是在说茶,在提供茶叶的解决方案,因为茶让我相信了传统,让我的身体得到了恢复,并且它让我体会到了陆羽《茶经》的内容,但只是帮助需要的人解决,做的是符合《茶经》标准的茶,但茶行业可能并不需要我这样的人。
现在几乎所有行业都是内卷,割韭菜,并不只是在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发生,如果人人会喝茶,不喝对身体有害的茶,不喝没有承诺的茶,只喝有技术演示的茶,承诺健康的茶,或者健康标识的茶,那么,这些会层出不穷么?如果很多领导的风气都很正,那“让猪买单”的模式会流入中国么?这样我们还会被割韭菜么?
今天的资本市场谈的是什么资本在做什么?
跨界,羊毛出在羊身上,让猪买单,美其名曰,整合与共享,做的是下沉式营销,新消费,扁平化,去中心化。
我们的消费者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呢?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性价比,美其名曰,一分价格一分货,价格合理接受。做的却是看标准,认证,要拿最便宜,品质最好的,有时候还要加上一些认同感的“面子”享受。
总结
作为价值背后的品质来说,如果以人性来经营,试问,不割韭菜,不内卷,行么?
有的茶友带着质疑说,您不是做解决方案的么?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虽然以上对茶行业与消费者对茶的观点,有些片面,把一些乐于分享,不在乎价格的人也被“代表了”,但是我有这样的信心,您喝的茶,即使是古树,能经得起100度水温审评的茶,屈指可数,而且我可以保证,您喝的绿茶,发酵茶,70%以上都是伤胃的,根本不用拿来泡茶审评,通过现场“无接触”技术或者视频,我说您做,直接开汤,就可以保证。至于解决方案,能提出来,当然确定有解决方案,而且有两到三套,保证不内卷,不割韭菜。
那会是什么呢?
现有的茶叶套路是说山头,拿证书,搞资质,晒名气,对于消费者买回去之后,根本没有技术能力解决茶叶的问题,而维护的方式是通过拉家常,晒成果,以此建立相互信任。这些是否能让人从内心感受到茶叶的价值呢?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我们可以问问他们,到目前为止,有没有喝到,体验茶的价值?如果没有体验到茶叶的价值,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就是茶内卷或者割韭菜的基本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