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时而引人入胜,时而让人怅然。
中国的茶到底是什么?
数人说,茶无非就是“人在草木间”,上草中人下小木,着实简单。在我看来,这个“人在草木间”的东西实实在在的是一个矛盾体和复杂体。如果从唯物辩证法来说,矛盾是普遍存在又不可避免的。
喝一杯茶,品一盏茶,往往说法不同衍生出来的东西才会不同。你可以是公司老板,也可以是工地的工人。
最初人们在生活中去喝茶,除了解渴之外,第一感觉必然是“好喝”。再升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现代社会高速运行,同文化共存,一盏茶毕,一席悟思,更多的是求一场心净。
老子的《道德经》有云,“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便是“上善若水”的由来。一杯茶,因净而静,因静入境。
茶净
张岱《陶庵梦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器皿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有天合之者”。
茶粗饮,不过是解渴提神的饮品,若细品,纯粹的香气便引领爱茶人静下心,与归来时的燥怒、浊气相分隔。
茶净而有味,人为而不争。这两个状态无论是茶,还是人,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
茶是干净的好物,尤其在品饮过程的沸水冲泡下,沁人的香气扑鼻而来,或清或浓,纯粹干净。
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但只要每天疲惫之后,有几杯干净纯粹,又富有仪式感的茶,便能观物而清醒,望世俗而从容。
好的茶叶,往往能成就一个人的干净。
印能法师说:
“眼睛纯净,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心灵干净,才能拥有纯粹的快乐。”
一杯茶可以很简单,也能发人深省。
茶之净,净在其本身,也净在爱茶人。
茶静
一杯入幽美。
一盏无味而至味。
一杯茶,一辈茶,茶从来不说话,宁静至此升华。
一个人喝茶,基于干净的品质,人也会变得更安静,这种安静不是坏事,反而让人更好地了解自我,喝懂茶。
老子在《道德经》写道:“致虚极,守静笃。”
保持一种“虚空宁静”的状态,一颗心不藏污秽,不纳脏垢,人才会更加宁静。
这份静,并非与世隔绝,也不是断绝一切的来往,而是把朋友聚会的场合从酒变茶,把业余的消遣变成独处品茶。
“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一杯茶看似寻常,却解了生活的乏味。
茶境
何谓茶境?
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苦是人生辛酸的本味,甜是苦尽甘来淡淡的余味,三回味才是回首过往,苦与甜尽收心中的滋味。
茶境与年龄无关,但人总是到了暮年,才开始有所体会。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
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
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
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
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
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
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一杯茶,因净而静,因静入境…
喝茶是当下的事,品味却是累积起来的。
一杯干净的茶,能够让人身心干净,关上门便远离喧嚣;
一杯安静的茶,令人耐下心去品味平淡的生活,解读枯燥里的趣味。
一杯境界的茶,是岁月氤氲出来的缥缈,既有过往的痕迹,也有当下的欢喜。
茶,因净而静,由静入境。
泡茶要洁净之水,干净器具,品茶要有洁净环境,更需人有洁净心灵,达到内外融合。清茶不完全表示茶之淡,也表示人际的浓淡适中,保持良好情谊。
茶须静品,心境和缓,宁静安逸,修身养性,“静”为品茶前提。静山之美,静水之美,静夜之美,在静中才能真正感悟流之韵,体会动之美。
境为情境、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心田的每个角落时,心灵便显得空明,精神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