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其中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贡献了不少力量。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和尚与茶结缘的最早传说是在西汉时。
四川蒙顶山山顶有座甘露寺,寺里有个普慧禅师。他在上清峰顶植茶7株,取北斗星座之数。春天由县令择吉日,沐浴斋素设案跪拜,选12位僧人入园,每芽取一叶共采365叶,再交僧人焙制进贡京都。12位僧人代表一年有12个月,采365叶代表一年有365天。
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是在《晋书·艺术传》中:“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是说东晋单道开在昭德寺坐禅修行,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名曰“茶苏”的饮料。
僧人爱喝茶是因为禅僧打坐时容易犯困,久坐又不利于体内的气血和食物的运转消化。恰巧,茶叶的提神醒脑和促进消化的功效被禅僧发现,并逐渐应用在了日常修行中。
寺院甚至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职位——“茶头”僧,专为其他僧侣事茶。在禅堂中还设立了专门吃茶的时间,形成规矩。僧人们用喝茶来对治身体产生的种种不适,从而克服修行打坐中的障碍。于是,禅茶一味应运而生,僧人饮茶已成传统。
传闻茶圣陆羽3岁时在陵龙盖寺住,由主持增智积抚养,自小跟着主持学习煮茶技艺。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皎然。他在48岁时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
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茶叶生于山谷中,而僧院通常都在山上,于是山中有茶,茶从寺院出,要知道,最早的茶园大部分都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而且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
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
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唐肃宗年间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李栖驾,茶会上陆羽称阳羡紫笋茶“芳香冠世”,李刺史便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倍增。
武夷岩茶与龙井齐名,又以“大红袍”为称。传说崇安县令久病不愈,僧人献武夷山茶,饮后百病全消。为感激此茶济世活人之德,县官亲攀茶崖把一件大红袍子披于茶树之上,故此茶以“大红袍”名之。
民国传奇高僧弘一法师,未出家前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饮茶,常在西子湖畔的景园春茶馆独酌或共饮。旁边就是昭庆寺,因儿时家中之人信佛,李叔同常到寺内游览,并对僧人生活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次学校来了名人演讲,别人上赶着凑热闹,李叔同却和舍监夏丐尊躲到湖心亭吃茶。夏丐尊无意间说了这样一句话:“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李叔同将此放在了心上。1918年,他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从此开启了不平凡的一生。
别说产于中国的茶,就是日本的茶也是由佛门僧人由中国带回茶种在日本种植、繁衍并成世界重要产茶国之一。从古至今,饮茶成为和尚家风,几乎是无僧不饮茶,僧无日不饮茶,其须臾不可或缺的程度更胜俗世茶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