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着一条茶圈鄙视链:
喝岩茶的看不上喝普洱茶的。
喝普洱茶的看不上喝乌龙茶的。
喝乌龙茶的看不上喝绿茶的。
喝绿茶的看不上花茶的。
喝花茶的看不上喝花草茶的。
喝花草茶的看不上喝饮料的。
喝饮料的觉得喝茶的都在装。
鄙视链里的现象,生活中未必常见,它之所以能广泛传播,主要还是趣味性强,话题性高,形成了“梗”。
而能够长久地传播,说明了它确实具有一定生命力,映射了茶圈的部分现实。
看看下面的茶圈鄙视链,你是否同意?
价格分出人格
喝高价茶的,看不上喝低价茶的。
凭什么看不上?
因为把人格等同于黄金了,诸多鄙视链的核心指标,其实就是价格。
海拔高度是认知高度
喝高山茶的看不上喝低山茶的,这不仅是个价格问题,还是个认知问题。
高海拔的茶,理论上的确有种种优势,氨基酸含量更高、内含物质更丰富等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海拔的茶一定比低海拔的茶好。
举两个例子。
洞庭碧螺春,海拔高吗?不高,好喝吗,好喝。
西湖龙井,海拔高吗?不高,好喝吗,好喝。
好茶,要好的茶树品种,在好的环境下生长,采摘合适成熟度的鲜叶,经过合适的工艺,才能做出来,不是一个海拔能决定的。
嫩度决定气度
喝芽茶的看不上喝叶茶的。
为什么?
因为芽茶嫩,叶茶老,越嫩的东西越少,越少的东西越贵。
按照上面价格分出人格的道理,喝贵的芽茶的,自然看不上喝便宜的叶茶的。
这条鄙视链在绿茶中最盛行,毕竟绿茶求“鲜”,反驳也很简单,抬出没有芽只有叶片的六安瓜片即可。
普洱茶也曾一脚踩了进来,发明了宫廷普洱,好在普洱茶各种概念层出不穷,去名山、古树、高杆、纯料等鄙视链上打滚了。
这没乌龙茶什么事。乌龙茶原料成熟,一芽三、四叶很正常,它的鄙视链在产区上。
核心茶区是鄙视灾区
这条鄙视链,各大茶类都有,乌龙茶是典范,岩茶是典范中的典范。
核心产区的茶好吗?
的确是好,核心产区有适合茶树生长的环境,提供了上好的茶叶原料;有历史传承的工艺,保证了茶叶的质量,而且在高利润的推动下,人们也有动力去做更好的茶,从而形成了正向循环。
非核心产区的茶一定不好吗?
也不尽然,我国适合茶树生长的环境很多,国家级良种、地方级良种茶树也很多,只要工艺到位,照样能做出非常好的茶叶。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核心产区出名早,有先发优势,在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观下,拥有更高的溢价。
非核心产区的茶叶知名度不高,没有打出品牌,处于弱势地位,竞争激烈,利润相对更低。
“鄙视链”等茶圈乱象,与茶文化传播不到位有关,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茶行业的发展活力,在茶叶消费年年递增的市场趋势下,相信只是黎明前的“黑暗”,不会长久。
图:苏茶网、摄图网
“
茶瓜不解留佳客,笑杀成都杜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