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普茶藏珍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9年,这一年,我的人生几乎已经与“白雀”捆绑在一起了。
白雀开创了普洱中期茶二次品牌、二次包装的规模化运作之先河。也因此引来了坊间的各种热议,在这个强调个性的时代里,白雀这款个性鲜明的茶,可以说它受得了多少诋毁,就经得起多少赞美。
这一年里白雀展翅,飞到了郑州茶博会、大连茶博会、深圳茶博会,每一次的惊艳亮相,都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的粉丝,从此有了一个新的族群——“雀粉”。
白雀在郑州茶博会上
白雀在大连茶博会上
白雀在深圳茶博会上
白雀在深圳茶博会上
今天,应广大雀粉们的要求,我把搁置了大半年未完待续的《白雀诞生记》续写完成,算是新年伊始献给雀粉们的一个彩蛋。
白雀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十年磨一剑。
2007年的某日,我和台湾五行图书少东家梁俊智,来到增城知名普洱玩家ppk730丁先生家茶叙。期间我提出不如我们三人一起合作,打造一个中期茶品牌,或者开一家专门经营中期茶的普洱店家,毕竟在我看来,那时候市场把重点都放在新茶和旧茶这两个领域,大量资金投资新茶,而老茶稀缺价格持续攀升。唯独冷落了中期茶,而我判断未来中期茶领域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很大。
可惜种种原因,我的提议未能成约,老丁继续玩他的数字化普洱,小梁一心扑进日本铁壶领域,而我也继续收藏99易昌,但心中一直难以忘却中期茶这个领域,虽然条件还未成熟,我唯有蛰伏静待,期待机会来临的这一天,谁知这一等待,竟然等了十年。
中期茶领域有大机会,这是过去十年,我一直确信不疑的。但如何去合理开发和运用,也的确是门技术活,它是一个崭新的领域,看似遍地机会,但又常常无从入手,茫茫然不知如何展开。
从新茶到中期茶再到老茶,普洱的转化如人生一样,每天都在经历着时光的雕琢。为何偏偏要把中期茶单列和细分出来去研究和运作?实际上普洱茶在中国大规模发展也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来,我们对普洱茶领域的认识从无到有,从粗犷到细致,很多观念不断被刷新,关于普洱茶的研究和开发从未止步。
把普洱茶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来审视,其实市场对普洱茶的开发还只是很小一部分,仍有巨大的市场等待挖掘,而中期茶普洱的领域就是一片价值洼地。
过去十年,不管从资金领域还是市场关注度上看,绝大多数的资本和眼球都聚焦在两端,即新茶和老茶,大量的外来资本蜂拥而进这两个领域。其实也很好理解,一个是生产环节,一个是消耗领域。
但在这里我们会面临两个瓶颈:第一是老茶极端缺乏,第二是新茶又供过于求,而且新茶短时间内很难转化成老茶。也就是可供市场消耗,转化到位的老茶很缺乏,而大量集中在新茶领域的投资却又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但作为准老茶的中期茶显得更加折中,可以发挥的空间更大。关键是,第一波大批量中期茶的来临就在当下。
原则上,和人成长一样,中期茶转化到老茶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实事却绝非这么简单。
首先并非所有中期茶都是合格的产品,这里头良莠不齐。如何将好的产品展现给市场,这里有一个甄别与筛选的过程。
其次,那些沉睡在仓库多年的中期茶产品如何解决变现的问题?因为有些产品因为厂家和品牌过小,还没有走过茶的转化期,便已经不为人知。但这并不影响其具有优良的转化效果,只是因为品牌知名度不够而难以顺利变现,面对这样的困境,如何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呢?
二次品牌和二次拼配显然可以做到。如果我们把这些转化到位的中期茶看作是一种原料,是可以重新赋予其新的包装和品牌,针对转化后的现状,进行清晰的市场阐述。
白雀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但并非所有中期茶都可以简单的二次包装和二次品牌处理。它必须符合三大要求:
首先,必须转化优良。否则没有必要费精力和资金去处理它。
第二,必须具备一定的数量。一个品牌的推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这里会产生不小的管理和宣传费用,只有较为大量的茶才能摊销这些费用,让其以最小的成本进入市场,才有市场竞争力。
第三,必须有好的平台。好的平台加持和推广,更容易使得这些二次品牌的产品深入市场,广为人知。
当大时代的背景决定了二次包装二次品牌的必然性,而我们要找的便是,转化优良、具备一定数量的中期茶产品,当然还要在推广渠道上结合优良的平台。构建白雀这个产品的思路,也正是基于此。
上海大可堂普洱茶馆
平台就在眼前,那就是上海大可堂普洱茶馆,一个在中国普洱界闻名遐迩的高端普洱茶专业会所,它吸引了全中国最顶尖的工商企业、金融、艺术、体育、娱乐界的爱普洱之人汇聚于此,茶馆里一幅震撼的普洱茶名人墙就彰显了这一点。这得益于大可堂主人张奇明先生长袖善舞的交际能力,和翩翩君子的个人魅力,以及对普洱茶会所不计成本的投入与热爱。
而我非常有缘,能在2006年大可堂茶馆成立前和张总结识,陪同他遍访云南的茶山,并协助他制作大可堂很多开业的产品。大可堂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早已名声在外,而我们的合作与彼此的信任保持如初。
早在2008年我在大可堂的一次茶叙上,就和张总提出制作一批二次包装的中期茶产品的思路,张总听后非常赞同和支持,合作就此埋下伏笔。适逢一堆茶界名人大咖在大可堂喝茶,有此机缘,我们便成立了一个中期茶围炉论坛。当初的目的就是希望与同道中人们群策群力,抛砖引玉,寻找关于中期茶解决思路的合理方案。
当时唯一缺的就是一款能够实现二次品牌的产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终于在2012年一次朋友聚会中,我发现了一批有潜力的中期茶。其实,最开始接触这批茶时候,它的口感生涩、口腔的冲击力几乎可以用“彪悍”一词来形容,而且因为仓储干燥还有很生涩的青草味。但瑕不掩瑜,在品鉴中我们也发现了其不易为人知的优良特征。仿佛冥冥之中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假以时日,这批茶的转化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于是在和朋友协商交易后,我们拥有了一批后来成为白雀的原料,同时我们也继续在市场寻找同类产品。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寻找产品之路很曲折,等待转化的路更漫长而揪心。其实这就是一个风险投资,这么大量的产品假如能按我们预期的转化,当然是皆大欢喜,但一旦看走眼,判断失误,转化效果一般,不能如愿,那么只有敲碎牙齿往肚里咽,承担投资失败的后果。我必须赌一把!
时间去到了2017年,在这一年里,这批茶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首先汤红,苦涩降低,青味减少,其次是果香以及樟香隐现,它已经转化出符合我们预期的口感了。接着,我们把这批用来制作白雀的原料拿到上海大可堂做市场测试,经历了整整一年时间,在无数次测试中,得到了茶客们一致的赞许和认同后,张总才决定和我们一起合作推出二次品牌中期茶。
首先,必须取个好听的名称,这是成就品牌的基础,这个二次品牌的名称必须响亮而又有意义,逼格要高,能让人一见难忘。为了这个名称,我又苦思冥想熬了整整一年。
在“白雀”这个名称诞生前,我们帮它起了一个暂用名叫“乌鸡”,寓意迟早飞上枝头变凤凰,乌鸡的意义虽在,但略显庸俗,什么样的飞禽才显得逼格高又恰合寓意呢?查遍词典,“白雀”这个中国古代吉祥之鸟,让我眼前一亮——白雀,白色的雀,古时以为祥瑞。《晋书·乐志下》:“白雀呈瑞,素羽明鲜。”前蜀 贯休《上卢使君》诗:“嘉树白雀来,祥烟甘露坠。”
以“白雀”来命名这批茶,符合我对它们的所有期待和愿景,可谓是珠联璧合。我把白雀这个名称发到上海大可堂,得到张总和一些朋友的强烈认同,之后的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设计包装,安排厂家二次包装,宣传推广……
一直到2018年12月28号召开发布会,从此普洱江湖诞生了“白雀”这个字头的普洱茶,它是否二次品牌第一茶实不敢妄言,但它应该是大规模二次包装二次品牌运作中期茶的第一案例。
白雀普洱口感特征是拥有浓烈的烟熏香,口腔层次感丰富,并极具冲击力,略苦但能迅速化开,生津回甘迅猛,典型的勐海布朗茶区口感特征。在早期盲品测试阶段,很多高手喝出了老班章的感觉,我觉得一点不夸张,就像庄周梦蝶一样,不知是白雀成了老班章,还是老班章成了白雀。
在不断测试阶段,听到太多高手提出白雀的风格类似两款早期的勐海名茶,也就是市场中大名鼎鼎的白菜和孔雀系列,恰好它们的用料区域也是勐海布朗核心区,也具备浓烈烟熏香,和白雀极其相似。无独有偶,“白雀”二字拆开,就是“白菜+孔雀”,一切好像冥冥中注定了似的,白菜与孔雀的今天,将会是白雀的明天。
上海大可堂白雀发布会
上海大可堂白雀发布会
白雀的诞生真可谓十年磨一剑,人生有多少个十年,更难得的是黄金十年。我携手大可堂,集前半生对普洱茶的研究和心血倾注于此茶,如同养育一个孩子一样,必定慢慢陪同它变老,更希望早日能看到它飞上枝头变凤凰。
迈进2020年,白雀又长了一岁,成长为一款15年陈的中期茶,这位个性鲜明的“00后”,也很快就可以完成自己的“成年礼”了。它不仅未来可期,而且也适合当下品饮。我相信,我们对中期茶解决方案的尝试与实践,必将代表普洱中期茶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优选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