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个性品饮需求,是最难以满足的,也是成本最高的。
春茶季,照例到西双版纳的名山头走了走。沿途遇到的多为玩茶发烧友,或是帮合作伙伴找茶的料头,大家交流的话题也始终绕不开老班章、薄荷塘这类名山名寨。被山头茶绑架的大小厂商,似乎中了一个无法破解的魔咒,只能硬着头皮跟着行情走,错过了茶季等于错过了发财的机会。
清明节前一天,老班章寨子人满为患。外地车一般不被允许进村,统一由村里的电瓶车负责接送。电瓶车只开到茶王树所在的茶园。行车距离约1公里,按人头15元的标准收费。沿着茶园新修的观光栈道,可以直达茶王树。
奄奄一息的茶王树
两年前,老班章茶王树采摘权曾被某茶商炒作到88万元。如今这棵树已经奄奄一息,俨然一位垂暮的老者,了无生机。但茶商们并未放弃炒作的机会,今年又盯上了紧邻的老班章“茶皇后”,准备进行所谓的“保护性开采”。工人们绕树四周搭起坚固的脚手架,媒体“吹鼓手”们则煞有介事地选机位、定脚本,一场欺世盗名的营销活剧拉开了序幕。
茶皇后的“保护性开采”
对古树的“保护性开采”何其荒唐。采摘当天,受邀站台的专家说,“现阶段重中之重是保护好古茶树,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土壤微生物环境,让古茶树变成大产品……”古树茶要卖高价,要变成“大产品”,采摘鲜叶显然不会手软,很多古茶树恰恰就是这样被采死的。为了配合炒作,每次都有那么多人在茶园里走来走去,搭架子挂条幅,拍照摄像,踩到土地板结,扔得遍地垃圾,真不知从哪里能看出“保护”的迹象。
今年的老班章,商业气息越发浓郁,茶园变成了热闹的秀场,鲜叶炒到了4、5000元一公斤,空气中弥漫的都是钱的味道。随行的朋友说,老班章已经完全“变味”了,以后也没必要再来了。
通往老班章的路上车水马龙
这两天,还遇到一位在易武蹲点收料的北方茶友。他过来茶山半个多月,跑遍了薄荷塘、天门山、刮风寨、曼松等小众山头,“这里收三两公斤,那里凑十来公斤,根本没有量,原料价格太贵不说,耗费的时间精力成本根本没法计算!”
也看到某网红在易武直播亲自炒茶的场景:锅里的鲜叶劈啪作响,网红的胖脸挥汗如雨,双手被锅底烫得直打哆嗦……为了卖点茶也是拼了。
类似这种发烧友模式,是支撑小众山头茶价的主力军。发烧友做的是圈子生意,一个小众山头能做出的成品数量有限,占用的资金额度却十分高昂,交给别人跑腿肯定不放心,只能自己亲力亲为。有的厂商在小众产区折腾多年,熬到头发白了也上不了岸,原因即在于此。他们其实是被山头茶绑架了。
无论茶企对名山古树的“保护性开采”,抑或发烧友费时费力的亲自操刀,这都不是正经生意应有的样子。前者是炒作山头茶资源,与同行比拼原料的纯度;后者全靠个人的“人设”,能哄到几个算几个。脱离了名山头的语境,两者都难免捉襟见肘,生意不知从何说起、从何做起了。
山头茶概念的存在,是普洱茶行业走向产业化的最大障碍。许多从业者紧盯眼前利益,实则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他们没有搞明白:所谓的个性品饮需求,是最难以满足的,也是成本最高的。
破解山头茶魔咒,应从挖掘普遍需求做起!
文:老茶鬼(茶界独立评论员)20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