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的内心信念,才知道该作出什么选择。
最近在看《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讲的是发生在唐朝上元节这一天的事情。一天可以发生多少事情呢?这部剧就拍了48集。
这部剧让人看得又紧张又痛快淋漓,因为遍地都是挑战和抉择,都是“彻底的人”。每一个人物都要面临各自的选择和承担,都将各自的人生信念坚持到彻底,每一次抉择都直指人性的拷问。
张小敬在葛老那儿的一幕,惊心动魄。用暗桩换线索,他被迫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到底是继续保护小乙的暗桩身份呢?还是“出卖”他,用来交换葛老掌握的线索,救长安人民的性命?
出卖暗桩,则自己背负背叛同僚的耻名,不再取得手下的敬佩和听命。不出卖暗桩,则无法获得进一步的重要线索,长安老百姓的性命危在旦夕。时间成本如此昂贵,不允许片刻的犹豫和彷徨,必须当机立断。
张小敬是打心底里喜欢长安的。他很快作出了抉择,将“救长安”的个人信念贯彻到底。亲手杀了自己的暗桩。手起刀落,自断一指,抵付对一条被牺牲的人命的愧疚。
“为救一船人而杀一人,是大局为重。”李必。
李必也面临一个严峻的抉择。靖安司受命查办狼卫一案,出了任何差池都将追究司丞李必的过错,是保自己的锦绣前程呢?还是豁出性命保长安?人即便再聪明,也难以作出完美的抉择。
他当然还是贯彻自己的信念到底了,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救长安。
剧中这样彻底坚持一个信念的人物并不少。再譬如,徐宾宁愿选择倾家荡产,也要改进造纸术,造福民众,为的就是梦想有朝一日看到唐朝回到全盛期的景象。
崔器在敌人血洗靖安司时,孤身奋战,拼死到最后,他是真正的“长安人”。
每一个抉择的背后,都有不可思议的巨大的付出、牺牲和承担。
其实这样的当机立断是凌空于真实生活之上的。真实的人生,多的是犹豫、彷徨、踟蹰还有后悔。人生如棋、落子无悔,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
生活里多的是“不彻底的人”,人生未到半程,已经把来时的初心忘得一干二净,有的干脆把“自我”也丢了。
所以,这部剧里的人物,面对各种挑战和大难临头所表现出来的坚定无畏和果断精神,才那么的让人佩服。
选择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你是否为自己真实而活?
虽然真实的人生不一定都有如此性命攸关的选择,但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会面临严酷的选择:
三十而立,却仍未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是固守目前工作的熟悉所带来的安全感?抑或是舍弃一切,从头再来,直面职业转型的彷徨和焦虑?
……
人生处处是选择,一条岔路引至不一样的天空。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是一次内心信念的体现和价值的取舍。
在《二更》常常会听到这样类似的故事,三十多岁的女人,忽然想通了什么,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离婚或分手,卖掉一线城市的房子,放弃受人尊敬的事业地位和丰厚的薪金,移居大理或丽江。开着精致的客栈,养着慵懒的一猫一狗,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她们努力甚至有点刻意地热爱生活。那种几近任性的宠爱自己的方式,不禁让人想到,是不是在弥补对青春的亏欠?
或许是人生的前半程都在为别人而活着吧?有些女孩按着父母长辈的期许,遵循着社会大众的逻辑,在什么样的年纪就按部就班做了该做的事情,上学,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子……世俗的约束力强大到让她们从没有正视过内心真正的声音。
然而掩埋多年的关于自由的梦,忽然在某一天惊醒了。追寻梦的人,可能失望而归;放弃梦的人,可能掉头去追。
其实没有一个选择是不后悔的。没有哪一个人生是范本,没有哪一个决定是一劳永逸。那些大大小小的决定不过是通向更长的人生的体验。
只要活着,就会主动或被动面临选择之境。关键是每一次抉择,是否让你更接近自己的内心一点点?是否让你离活出一种真实的自我近一点点?
《一千一夜》里有过这样一段话: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对于每个人选择的路来说,无论坎坷与坦途,只要是为自己真实地活过,并且勇敢地往下走,就从没有选错的路。
如果你目前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
1. 暂时放弃权衡利弊,先倾听内心最向往的声音。
2. 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后果,接受不能两全其美的选择。没有哪一种选择可以完全避免后悔。
3. 降低对选择的预期,重要的不是设想,而是迈出第一步。
4. 没有一种决定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做决定不是选择的结束,恰恰是选择一条路的开始。当你内心有更清晰的目标时,重新调整前进的方向。
活出自己的人生,并非容易,一次次的选择是一次次考验。但是在每一次贴近内在信念的选择过程中,你会越来越清晰确认自己是谁,你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力量。
“要守住自己内心的规矩,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不是人人都能舍得。”这便是《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撼动人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