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茶文化。小编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回族茶文化,一起去领略下青海熬茶的魅力吧!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普天同饮的茶在其茶的栽培,茶的加工,茶的饮用,乃至于与茶有关的一切文化均源于中国,在神州大地上传颂着各种各样的茶故事,同样也流传着各种各样支真至情的饮茶习俗。
回族的先民一进入中国,就接触到茶这种独特的饮料,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受到中国茶文化的熏陶,吸收自身的风俗文化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茶文化,是祖国茶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回人好茶,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送礼,以茶谈心,饮茶保健,总之茶是创物主赐给回民族最高雅的饮品,回民族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茶。
河湟回族所居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食物结构,对茶的选择趋向于热性,特喜饮茯砖茶和四川松州大茶,但一切名贵的凉性细茶也颇受回族的青睐。因其茶料的特殊性河湟回族创造了适应本民族的烹茶工艺和饮茶器具。河湟回族社会中的“熬茶”和“三泡台”,便是回族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生活化)和民族性。
1、熬茶的配料
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回族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
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芝麻等等。
2、独特的茶具
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这个罐子,高不到10 厘米,口径也不到5厘米,腹部大一些,也不会超过7厘米,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饮茶使用一样的饮具,即带把的茶盅(俗称把盅)和小号瓷碗(俗称宫碗)。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真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待客的茶盅和宫碗讲究造型优美、质地精良,明亮干净,且注重一个样式、一个花色、一般以山水花草画为釉彩。
3、尊古泡制
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回族人的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记载有唐人所饮之茶,就是用茶叶碾细作饼,饮用时再把饼茶碾成碎末,与姜、枣、桔皮、薄荷、葱及盐合煮而饮;再古一点,照皮日休《茶经序》的说法,这种饮茶的方法可上溯到公元前二百多年的周朝时期。据茶叶专家考证,炒青绿茶的制法到了宋朝后期才崭露头角,民间这时也开始用散茶代替饼茶,用冲泡的饮法代替煎煮的饮法。故而,回族的熬茶真可谓是尊古泡制。
4、清茶与奶茶
河湟回族人喝熬茶,特别注重在熬好的茶里视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加入盐,方觉够味,正所谓“茶没盐,水一般。”除加盐外,河湟地区的回族老年人往往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当熬茶的茶叶漂浮时,调入鲜牛奶,过一会罐或壶中浮花飞溅,顿刻屋里弥漫着淡淡的奶香及茶叶、盐和各种调料的芬芳,香味冲入鼻孔,沁入心啤,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腻。
喝熬茶讲究浓汁滚烫,慢饮细啜。如逢过开斋节,古尔帮节或喜丧之事,回族敬客一定要在把盅中放入两颗大红枣。浓白色的奶茶中浮着两颗大红枣,味色俱全,呷上几口,缓缓品啜,如同口里含珠,舌头在嘴里轻轻滚动,味道干鲜,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茶后细嚼枣泥,甜中味酸,奶香满口。顷刻,一种精致而微妙的 “神韵”,从心灵上发现,是物质,还是精神?其中丰富的变化,让茶人自己去领悟。
5、熬茶的养生之道
河湟回族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借鉴、吸收、发展并总结形成了本民族饮茶的养身之道。其保健功率十分明显。热性熬茶的药膳化广泛而且有民族特色。回族人喜食牛羊肉,这些都是酸性食品,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如偏食酸性食物,会使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上火。那么熬茶不但是一道茶,也是一付很好的良药配方,这一方剂里,以茶为主,帮助消化去腻,而且茶中的芳香油能够中和脂肪,消食解腻,巧妙地地运用了食物的食性和中药的使用原则。茶中加盐,可明目消炎,化痰降火;适用于感冒咳嗽,火眼牙痛等症;茶中加姜皮,具有发汉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可治流感、伤寒、咳嗽等症。如再加入鲜牛奶,熬成奶茶,可消肥健胃,化食除胀和提明目的功效;加入“地椒”熬成“地椒茶”,对头痛感冒,发冷发热等症颇有疗法;加入荆芥熬成“荆芥茶”则是人们常以安神、利尿的常用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