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说到了蛤蟆背的形成过程。
什么是“蛤蟆背”?
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什么样的岩茶会出现蛤蟆背?
通常,火功较高的岩茶更容易出现“蛤蟆背”,而轻火茶相对较少出现,即使有也是少得可怜。
需要认真观察才能发现,这就是因为焙火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
由于焙火温度不同、焙火时间不同以及叶片局部受热不同所以就会造成“蛤蟆背”的大小、数量、分布区域都不同。
所以,并不是所有岩茶都有“蛤蟆背”,也不是所有的“蛤蟆背”都很显眼、数量很多。
岩茶的火功较高,意味着焙火的相对温度比较高,叶片受到高温的洗礼,茶叶中的水分蒸发得快,小气泡形成的数量多,故而我们肉眼可见的“蛤蟆背”密集。
而火功较低的岩茶,焙茶时的温度低,如隔靴搔痒,岩茶感受不到强有力的刺激感,茶叶中水分的蒸发是缓慢而均匀的,但这些水分释放的速度,不够猛烈,还无法促使叶片形成小气泡。
因此,我们喝到的轻火岩茶,难觅“蛤蟆背”的踪影,即便是有,也稀疏得可怜。
有“蛤蟆背”=好茶?
由于传统型的岩茶,因为强调耐存储、岩韵显等品质特征,所以往往要求岩茶火功达到中火以上甚至足火。
特别是早期,岩茶制造者会根据茶叶销售地域的路程远近来定夺茶叶需要焙到什么火功。
长此以往,人们渐渐地就对此形成了一种惯性,因此,“蛤蟆背”似乎也就成为一条必然存在的岩茶品质特征之一。
“蛤蟆背”能体现岩茶焙火程度以及焙火是否到位,可以适当地辅助我们判断一款岩茶的火功高低。
但是不能成为衡量一款岩茶是否好坏的标准。
本质上“蛤蟆背”与品质没有关联,与焙火风格有关。
有“蛤蟆背”出现,说明这款岩茶的焙火到位,把茶焙得好,让茶的口感发挥得当。
但是,要让“蛤蟆背”这一个特征承担起“好岩茶”的全部责任,未免过于为难了。
若是岩茶的品质好坏,靠“蛤蟆背”说的算,那我们还要苦心孤诣地研究岩骨花香和各异山场做什么?
只要提高焙火的温度让每片叶子都有“蛤蟆背”不就行了?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蛤蟆背”,是岩茶工艺到位的表现形式之一,却不是岩茶的全部。
而评判一款岩茶的好坏,还要看从岩茶的香气、滋味、回甘、岩韵着手,并不能单纯只看“蛤蟆背”。
那么,请大家别再误会有“蛤蟆背”的岩茶才是好岩茶了,否则没有“蛤蟆背”但品质也高的轻火岩茶,可要集体抗议,哭晕在墙角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