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公历2017年就要翻篇了。
时间永是流驶,茶市依旧扰攘。开店办厂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们,天天上演着种种喜剧闹剧,在别人的故事里或亢奋或落寞,但世界并未改变什么。
这一年,山头原料炒作仍围着“茶王树”打转,纯料茶边际成本激增,乏利可图;
这一年,拼配茶居然玩到了“单株”级别,小众茶圈子更趋封闭,新茶推广难度进一步加大;
这一年,“年份茶”堰塞湖危机四伏,去库存已成各地藏家燃眉之急;
这一年,又有老茶拍出“天价”。各路“大师”游走江湖,如蝇附羶般围着来历不明的老茶鼓吹“越陈越香”,不过能上钩的土豪好像越来越少了;
这一年,普洱茶界“三大奇葩”茶烟、茶膏、茶珍继续夹缝求生,前途未卜;
这一年,白茶概念炒作初见端倪,奈何市场反响冷淡;
这一年,小青柑市场已成一片红海,价格战、产地战短兵相接。尝鲜消费之后,品牌集中度显著提升;
这一年,茶行业拜师成风,买茶的对着卖茶的三跪九叩,大磕其头,不知今夕是何夕;
这一年,“晒青不是普洱茶”、“普洱茶黄曲霉素超标”种种怪论甚嚣尘上,“斗士”们难耐寂寞,刷存在感也是拼了;
这一年,各类“茶金融”平台陆续停牌,开市遥遥无期,跟风投机客付出惨重代价;
这一年,普洱茶有限的市场需求,不断被“大师茶”、“电商茶”、“金融茶”、“消费茶”各种概念消解,品牌茶企在滚滚狼烟中难觅出路;
这一年,茶界低俗营销不断刷新下限,卖茶靠罐子,品质靠“好听”,排队靠黄牛,品牌能“活着”主要靠脸皮厚,让人不得不服;
这一年,茶博会品牌推广效应继续走弱,普洱茶企参展预算大幅削减;
这一年,茶企茶商玩直播、晒网红,越来越像媒体。媒体做产品、办茶会,越来像茶企。企业边界变得模糊,跨界打劫成为新常态;
这一年,用户口味越来越刁,消费升级不仅仅是包装升级,“没文化”的茶企注定要被淘汰出局;
这一年……
茶行业其实并不大,做茶的也无非两种人,一种是“没头脑”,一种是“不高兴”。身处其中,所见点点滴滴无外乎“人欲”。名也好,利也罢,能把点点滴滴份内事做好已属不易。
2018年就要来了,但愿这个行业能够少一些“宏大叙事”,多一点专业精神,好过各种自娱自乐自封的名头、“荣誉”。
做好你自己!这是新年的祝愿。请收好。
文:老茶鬼 2017.12.24 平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