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南迫二类古树茶已经开始大批量在初值所制作了,许多茶友可能已经收到今年的南迫茶样了。
而原定的100公斤南迫老寨一类古茶园的茶树被南迫茶农临时反水,茶农卖的是鲜叶,在茶园里临时提价,原本800一斤的鲜叶,硬生生叫到了1200元,导致南迫一类古茶计划流产,我也是哭笑不得。
说实话,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并不感到惊讶!
早在19年时,收磨烈古树鲜叶时,已经发生类似的情况。
前一天预定的鲜叶说好第二天下午去取,而第二天下午去取时,当天鲜叶早已售罄,原因是来了另外一波出价较高的老板提前将鲜叶买走了。
终端无真货,源头无父子!山头茶的诚信系统,已然礼崩乐坏。
一,山头茶诚信系统崩坏的三个原因
1,生意从终端搬到了源头;
诚信系统崩坏的第一原因,就是做生意的地方搬到了源头。
而之所以生意会搬到茶山,主要因为终端市场的诚信系统崩坏,所谓源头无真货,茶商才会来“寻根溯源”,来到源头,自己看到了古茶树,看着做,这总不会假吧。
所以才会每有逢春茶茶区万商辐辏的盛况。半为山村半为市,可作农舍可作商。应该是茶区的真实写照。
讲道理,这应该是好事儿,茶农背靠大山,有古树,有原料,却不懂营销,也没什么客户,更不懂什么套路;茶商茶友,有钱,懂营销,有圈子,也有套路,按照正常逻辑发展,二者的相遇,不说天作之合,也应该算是如鱼得水。
可是我们都低估了人性,在这条供应链上,每个环节都想利益最大化,每个环节都想做“全产业链”,所以茶商想要掌握原料,逐渐变得半商半农;茶农想要掌握营销手段和客户,逐渐变得半农半商,
可惜手段易学,原料难控,茶农在一茬茬茶商的耳濡目染中,已逐渐进阶为商人,最后部分茶农崛起在意料之中,茶山也变成了生意场,所谓生意场上无父子,利益面前无亲情。所以才有文章开始时的事儿,源头的诚信系统的礼崩乐坏,恐始于此;
2,“证据链”变成了“垃圾茶”的遮羞布
就像消费者在面对茫茫多的冰岛古树茶不知道如何下手一样,当消费者面对茫茫多的故事,图片,视频内容时,大约也也难分真假。
所谓故事、图片、视频内容,都可以称作证据链!证明我的茶是真的名山古树茶,这个时间段内,中端的茶企有在茶园插旗的,有在树上挂牌的,有品牌茶山行的,也有ip做直播的……方法纷繁复杂,不一而足,却不约而同的告诉大家,我做的是真名山,真古树。
后来这招也被行业中的卖茶人学了去,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对此,都乐此不疲。而稍微知道行业内幕的茶人早已清楚:
当一群人站在单株下拍着照,写着故事时,没有人能确保他做的是否就是那颗单株,就是那片茶园;
事实上,每个环节都在做证据链,等于没有证据证明这款古茶是真的,反而极有可能变成“垃圾茶”的遮羞布。
3,茶农身份成为利益的“牺牲品”
原本茶农身份是可以为名山古树的真假做背书的,因为一个品牌做再多的内容,证据链,都不如茶农站出来说:这片茶园是我的,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个茶叶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农的身份成了香饽饽,成了许多山头古茶品牌的代言人。
想来此计甚妙,然多用则计老。
许多茶农成为利益的“牺牲品”,只要品牌出钱,他就为品牌的茶叶代言,这样的故事不在少数。事实上,在茶行混迹多年的老茶客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
曾经与一位老茶客聊了很久,他说品牌不敢信,茶商不敢信,茶农也不敢信,已经难以相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了。
二、理想中的,过时的诚信系统
理想中名山古树的诚信系统,应该是这样一条供应链:
初制所(茶农)——品牌商(料头)——次级经销(1.2.3……级)——茶店or消费者
而这条供应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每个环节各司其职,只干好自己该做的事。茶农提供原料、工艺,品牌商提供产品,营销,依此逐“节”信任,“品牌+初制所+茶农”,以此背书,消费者的信任度是可以拉满的;
因为诚信系统的崩坏,供应链“反”过来:
消费者——茶农;
消费者——品牌商——茶农;
次级经销商(茶店)——茶农;
所有环节都指向了源头的茶农,茶农干了茶农和品牌干的事,变成了“全产业链”;即茶农——初制所——茶农的品牌——茶农的经销商——茶店or消费者;
而茶农呢,不干不知道,一干真tm香。许多品牌商在抱怨茶农的做法不对的,不成规模的,是影响行业发展进程的,茶农就应该做茶农的本质工作,守好原料关,把茶制好就可以了,营销的事情,应该让品牌来!
当然,长远来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于茶农来说,这样的做法更多的是利大于弊。
1.有一定销售渠道,客户群体的茶农,已经尝到了甜头,像见了血的狮子,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茶农可能回到曾经;
2.所谓品牌的营销手段其实远没有茶农的身份吃香,而品牌的工艺呢,并非什么专利,对于土生土长,常年制茶的茶农来说,都没有什么问题;
3.至于规模,不过是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茶农也并非傻子,有了钱,肯定就会有了规模;
而这似乎是山头茶“魔咒”,一旦做了全产业链,一旦有一定的规模,诚信就难以维系,造就了如今的情况。
三、靠什么维系信任?谈谈个人的想法
对于供应链上的所有人都做“全产业链”这件事儿,个人是没有任何意见的。
但靠什么维系信任这件事儿,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
1.某一个名山茶产区要做到消费者信任,最简单和最粗暴的方式,就是最大限度地掌握源头原料,比如政府出台政策,限定从哪些初制所出来的原料是真的;再比如,资本进入,抢占该名山的市场占有率;
2.当然,大有大的玩法,小有小的操作。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不可能具备如此现金流,那做什么呢?做库存,做数据库,但绝对不要想着做规模。据我所知,我身边的大部分小品牌,夫妻店,私房茶店,能做得相对不错的,个人能感受到正增长的,都是深耕一个茶区,某几个山头。
a.因为深耕,所以专业。长期深耕一个或某几个山头一定会获得该山头受众群体的关注,这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深耕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茶做了,包含了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树种、叶种、树龄、生态、品鉴体系、仓储体系、工艺体系等等的内容的研究,因为深耕,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值得被信任;
b.做库存,也是有必要的。做库存当然不是为了某一天快速变现,一口吃成个胖子,仓储的目的只有一个:方便销售。告诉消费者这个山头一个清晰的转化脉络,当下如何,存三年如何,存五年如何?为什么“八八青”、“绿大树”等之类茶会被茶人追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老茶做背书,这经过了市场检验;
c.小规模,保障产品品质。真正名山古茶销售渠道非常分散,事实上,一个品牌即便坐拥现金流,在春茶这个节点内是很难做单个山头大量货的,很多名山比如磨烈、冰岛老寨,能做几百公斤已经非常厉害,而小规模则能很好的保障产品品质;反观大规模,有三大难,一很难掌握足够多的源头资源;二,非标准化的山头茶很难把控稳定的品质;三,很难经得起市场推敲。比如某个大品牌动不动就来十吨的冰岛老寨古树茶,大部分茶友一听这话,就觉得不可能!
3.做差异化竞争!做内容的差异化竞争,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
目前的山头茶市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内容千篇一律,产品也是千篇一律,所有环节只在乎能不能快速变现,而从不在乎消费者的感受!
内容已经是几年前的内容,要么老生常谈,要么没什么深度,简单的东西被重复一万遍,有深度的东西无人问津。
比如树种和树龄;比如怎样的工艺改变会导致产品的品质变化;再比如一个冲泡的用水、水温都很少有人提及,更不用说仓储;而不是天天告诉茶友这是什么名山,几百年树龄的茶叶;
再比如产品,不管是哪个名山,你去做,我去做,大品牌去做,做出来的产品品质是差不了多少的,毫无疑问,大家都在产品同质化竞争!
那有没有可能出现立足于山头原料,而高于山头茶的产品存在呢?
最后以一个小故事结尾吧:
因为爱好书法,认识一个做茶多年的老头子,老头子凭借自己多年深耕勐库茶的经验,加上对茶叶的理解,用手上的库存拼配出一款“冰岛原味”的茶叶,一次找他探讨书法的机会,喝到了这款产品,可以说,这是目前我喝到过最好喝的勐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