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
常言道:父慈,而子孝。
常言道:人生内无贤父,少有成者。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父系社会里,父亲对于子女的教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淮南子》有云: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意思就是说慈爱的父亲对子女的爱护,不是为了获得回报。
我们从流传下来的文献中可以看到,那些文人士大夫对子女的教诲,绝大多数并非是“图报”之举,也不尽是渴望孩子有经世治国之才,更多的,只是让孩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0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诸葛亮《诫子书》书法欣赏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作为一代文治武功的代表人物,对自己、对孩子均是这样不为追名逐利的要求。
说争名逐利是愚蠢的,倒不如说把自己撇在大格局之外。
以世人所追逐之事作为人生道路的风向标,不曾想过自己真正的志向,便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白活了一回,岂不令人遗憾?
02.惟愿孩儿愚且鲁。
——苏东坡《洗儿》
只愿自己的孩子愚笨而粗钝。
苏轼《洗儿》书法欣赏
与诸葛亮仕途风顺相比,苏轼一生可谓宦海沉浮,也早已看淡了世间之名利。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篇《前赤壁赋》已经告诉我们,宇宙之大,人很渺小。
“愚且鲁”,其实也可以说应该大智若愚,暗有想法而不要锋芒毕露,保全自身才是父母长辈最为安心的。
03.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陆游《示子遹》
你如果想要学习作诗,记得工夫一定是要下在“诗”这件事以外的。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法欣赏
这是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
如果说,诗歌是美的,那么美是由什么创造的呢?
任何时代,美好之物都与闲暇和金钱无关,创造最美之物的,总是那些经过打磨的感知力、注视日常生活的慧眼以及不写努力的双手。
如果说,诗歌表达的是诗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那么这个方式里包括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和爱过的人。
04.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杜甫《宗武生日》
诗是我家祖辈相传的事业,要继承和发扬,不仅是一般的世间亲情而已。
杜甫《望岳》书法欣赏
近年来流行一个词语叫作“工匠精神”或者“匠心”。遇见君以为都是由手艺匠人的精打细作的精神而来。
中国还有个成语叫作“子承父业”,在以往的手艺人那里很多见。像杜甫把诗歌繁荣作为自家事业让子孙去传承的做法,是让子孙从小知道自己的责任在哪里。
最后无论是否能够“子承父业”,对家族的责任和传承观念是孩子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理念。
05.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不学礼仪,就没有可以自立的依傍。
谨礼崇德 书法欣赏
礼,恭敬辞让、恭俭庄敬,于政治而言是君子必知的礼仪,于社会而言是君子立身之本,于个人修养而言是君子修身之要。
所以当看到自己的儿子孔鲤言行不得当时,孔子当下说出了这六个字。
人不知礼,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如何自立为人?如不能为人,何谈以后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干,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书法欣赏
这句刘备给儿子的临终遗言,可谓将一生的感悟浓缩成这十四个字。
德行的建立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而道德的崩坏也不在一朝一夕,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所以不要好高骛远,从细节磨炼自己的德行,而对坏念头要防微杜渐,做个有好德行的人。
07.无论行坐,均需重厚。
——曾国藩
言行举止,都要“厚重”。
曾国藩书法欣赏
厚重这个词很有意思,中国人似乎很喜欢它。放在人身上,与之相对的是“轻佻”。
其实遇见君觉得这不仅仅是“稳重”之含义,还包括一个人的经历广泛与内在深度的外在表现。
《易经》中说,君子厚德载物;象征国家的鼎,被人称为国之“重”器。那么联系到人身上也是如此。
08.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朱熙
有德行的人,即使比我年少,我也一定会尊敬他;没有德行的人,即便比我年长,我也一定会远离他。
朱子家训 书法欣赏
孔子有句话叫做“不耻下问”,意思也类似。一般德高望重者为长者,但也有例外。
朱熙这句话可谓有点超前,传统文化中“不分青红皂白”地“尊老爱幼”观念,在他这里有了其他的评判标准——德行。
这是真正的大心胸。
09.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颜之推
有许多钱财,不如有一技之长,其中容易习得而可贵的,莫过于“读书”。
颜氏家训 书法欣赏
这句话出自著名的《颜氏家训》。我们常说“技多不压身”,在这里,颜之推把“读书”也算成了是一门技艺。
如此“简单粗暴”的分类法,也许是告诉孩子,不要把读书想得过于高大上,它就是你生活中的一个技能,只不过它带给你的,是一笔看不见却无穷无尽的财富罢了。
更多精彩,尽在“遇见诗书画”(WXG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