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教授 徐超富
尊敬的各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作为紫鹊界有机茶业的技术顾问,我想从茶叶加工技术创新与茶茶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谈点自己的一些实践感受。我认为,在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们茶业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技术创新在技术需求、创新手段、组织方式等方面务必实现有效转型。现以“湖南紫鹊界有机茶业”为例展开相关论述。
首先,是茶产业技术需要转型。茶产业业态现已趋多元化。其各类要素重新配置和交叉互动,驱动着茶叶传统形态不断发生“裂变”,呈现出“茶业+”的多业态迸发格局,且不断推进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比如“茶叶+旱地”催生了花生、黄豆综合种植等循环型种植业;“茶叶+精加工”催生出茶叶加工自动化、个性定制等延伸性附加茶产品的出新;“茶叶+采摘”体验则催生了创意茶业、康养业等体验型业态。特别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消费者对茶产品的消费需求已从“解渴”转到“品茗”,从品种、价格转向品质、品牌,再到有机健康,总体向品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据《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全国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复购单数、消费人数逐年增长,众多知名茶品牌的溢价效应凸显。具有提神保健、健康改善功能的专用茶产品日益成为消费趋势。
另外,茶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使得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茶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茶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使之更加趋于工程化,即以工业发展理念思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高度融合,实现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生产经营。尤其近年数字技术对茶产业所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角度改造进程日益加快,势必引发茶叶生产的少人化、无人化与智能化变革。
其次,技术创新手段需要转型。以信息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一代高新技术,已成为现代茶产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和战略手段,并持续带动茶叶加工常规技术的效率革命和茶产业体系的创新升级。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未来茶业战略性的关键技术。传统科学研究强调可推导性,这种研究方式尽管收集大量与茶叶生产相关的各类数据。但因缺乏有效工具对数据进行算法分析,导致很多成果未能应用到生产实践。未来茶叶加工在“数字+”大背景下,随着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不断向茶业领域的渗透融合,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将成为茶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尤其通过构建多源异构数据的综合采集、处理与分析,将足够多的数据经生态场景观照、自我模拟,在茶叶加工生产动态变化条件下,实现自动整合数据实时建模,把经验变成算法,使之形成数据驱动的茶叶生产精准感知、定量决策和智能管控。
当前,现代生物技术正在引发新的技术革命,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应用到茶业及其绿色生态等诸多领域,成为未来现代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比如茶黄素基因编组技术,可以实现对茶树目标性状的定向与精准改造,设计培育出集优质、高产、适合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的“智能型”品种。特别合成生物技术,将推动育种模式由传统个人经验育种向现代规模化定向合成生物育种转变,引领未来茶叶工厂化生产的发展方向。
第三,就是科研组织方式需要转型。面对当今茶叶加工技术需求与创新手段的转型,以单一技术创新为特点的“点”状创新,正向链式创新和场景驱动的“面”创新转变。如此亟需从全产业链、全要素维度,探索构建以团队为核心、异质性主体间深度协同的科研组织形式。我们要立足未来茶业规模化发展对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可持续加强团队建设,组建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创新集群,这是提高茶叶加工技术创新效率、提供“全程化针对性”技术解决方案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
我们湖南农大茶学系近年启动创新团队建设,目标就是以“目标统一制定、任务统一部署、经费统一使用、产出统一安排”为基本要求,通过带头人培养、团队文化塑造、核心赋能等,提升团队自主管理、对接需求、利用资源、多出成果等能力,全力培育打造业内有影响的茶叶加工技术优势团队。
至于走向未来的紫鹊界茶业,其技术创新应是场景驱动性创新。因为在茶产业现代化发展中,乡村振兴、食品安全就是两个大格局的场景,需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学研关联主体,以及创新要素的整合、互动、协调、配合,即围绕重点产业、生产场景,促进多学科、跨领域、跨部门技术集成、综合交叉与相互支撑,以形成完整创新链和互为支撑的茶学生态。我们园艺学院茶学系积极探索建立院内跨团队、跨学科虚拟研究中心(平台),旨在推动生物多样性、碳中和等学科集群发展。并探索实践“创新联合体”,遴选优势团队与企业共建,深度耦合产业链创新链,以创设协同创新、项目形成、经费保障、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共享等六大机制,缩短创新周期,放大协同效应,全力打造能长期协同的“事业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教授 徐超富
责任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