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不辨不明,茶不品不知优劣,好茶都是品出来的

作者:锦清霖 更新时间:2022-08-21 01:34 阅读:820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楚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触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诗天。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理不辨不明,茶不品不知优劣,好茶都是品出来的


经常看到某些论坛网站上,有人亮出来干茶,汤色,叶底的照片,于是后面就有大量的跟帖,评判这茶的好坏产地,树种,树龄,山头,制作水平,价格等等,煞有介事,甚至断言出结论,好像是推理小说,也好像是一个游戏,很有乐趣,我也跟着玩过一段时间,但是渐渐觉得,有些儿戏了。


理不辨不明,茶不品不知优劣,好茶都是品出来的


还有亲自见到的情形:一位老者来店里买茶,不品尝店员给他泡的茶,不听店员给介绍茶,就只顾自个抓起干茶放嘴里品尝,嚼完这种,摇头说不好,再嚼完那种,也说不好……最后什么都没买,走了。


理不辨不明,茶不品不知优劣,好茶都是品出来的


其实这两种情况本质都是一样的,对茶叶的品评鉴别都是太片面化,连品都没有,更不会有客观的评价了。


理不辨不明,茶不品不知优劣,好茶都是品出来的


茶叶是一定要品尝过后才审评得出结果的。有的茶从干茶外形,叶底等方面怎么看都是好茶,但是,品饮过程当中,就会出问题,汤水的顺滑,香气的表现,滋味的厚薄,叶底的柔软度等最重要的信息只能通过感知器官才能获取。


理不辨不明,茶不品不知优劣,好茶都是品出来的


有的问题无伤大雅,而有些细小缺点,却是致命的。


一个茶的品质高低,是由数百个小细节小物质化合作用后决定的,还受到环境,和冲泡手法的影响。查的色香味型,原料,产地,工艺,哪一项不是重要的呢?哪一项不是由诸多因素组合成的呢?


理不辨不明,茶不品不知优劣,好茶都是品出来的


要我说玩家可以随意的说笑,但是茶师,卖茶的商家不可以这么轻率,这样会误导别人。


有的茶开汤后表现得极佳,香气扑鼻,汤色靓丽,这类茶,在销售中,顾客往往就会被第一影响所征服。这个的第一印象,已经打动了顾客。所以顾客客评定茶的第一印象就会决定是否购买。


理不辨不明,茶不品不知优劣,好茶都是品出来的


比如说你的店里有六款铁观音,客户往往就品尝前面一道两泡,他不可能六款茶每种都喝到七八泡,那肚子也受不了,也不见得有那么多时间。


理不辨不明,茶不品不知优劣,好茶都是品出来的


所以许多生产茶的厂家往往对茶的第一印象,对茶的最初表现最上心,一般会通过揉捻作型等工艺来达到这一目的。


理不辨不明,茶不品不知优劣,好茶都是品出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会催生出了,托酸铁观音来。那之后拿,买回家了就给发现,茶严重不耐泡,香气下滑的很快,泡几道就味道平平,没有绵长,能有骨头,没有韵感。


理不辨不明,茶不品不知优劣,好茶都是品出来的


一款没有后劲的茶,怎么说,都算不上是精品。因此,不通过三泡以上的品饮,是无法获得着这些信息的。


理不辨不明,茶不品不知优劣,好茶都是品出来的


识别茶叶是评茶中最复杂头疼的环节。别的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对比,交流来提高,而这一块,只能通过大量实践,还要嗅觉味觉灵敏记忆力好,具有联想能力和擅长统计学上的分类,因此,我对看见茶叶,不用喝就能得出结论的人很是无语和无奈,所以切记,“茶不入口,莫开口,不尝三巡莫辩茶”。


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您点赞收藏和转发看,欢迎关注,每天晚上22.00更新。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