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茶,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指易武乡的茶。易武乡下面还有很多村委,现在大家都是喜欢以村委来区分了,如同庆河,刮风寨,麻黑、落水洞等等。
那有些茶友就问,易武正山到底在哪里?
现代的易武正山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
易武正山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呢?
"易武正山"就是易武山,过去称曼撒山(八十年代,曼撒山的北山定名曼洒山,南山为易武山)。1958年末易武、勐腊两县合作为易武县,县府设勐腊,1961年易武县更名为勐腊县,沿用迄今。
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东北部,易武是傣语的译音,“易”意为“美女”,“武”意为“蛇”,“易武”全意为“美女蛇所在地”。据《普洱府志》记载:“云南迤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产易武较多,茶味易好”。
清道光十八年(1839年),道光皇帝御赐给贡茶的进士车顺来的“瑞贡天朝”匾额。历史上,云南茶区被澜沧江分成江内、江外两个茶区。易武等六大茶山为江内。所产的茶为"山茶"。勐海、南峰为江外,所产的茶为"坝茶","坝"为傣语,平坝丘陵盆地原野之意。
以前江北五大茶山称"易武茶区",再加上澜沧对面的攸乐山就称六大茶山了。
曼撒山位于易武茶区的东南部,易武镇又在易武山的最南边,因此慢撒山也叫易武山!
所以清朝阮福在1825年写的《普洱茶记》中的六大茶山只有慢撒山没有易武。清末,云南茶商大多集中在易武开设毛茶厂,易武茶的产量是六大茶山之冠。
而当时大家都认为江外勐海一带所产的"坝茶",品质远不如易武等江内六大茶山的"山茶"优良。有易武茶商经常到江外采购南糯山一带所产的茶搀入易武茶中制造。而勐海一带的散茶每年也有三五千担运到思茅压圆茶和紧茶。这些茶做出来后制作者不易辩,饮用者也不能辨别出哪些是"山茶"哪些是"坝茶"。
所以许多易武茶商都标榜他们的茶厂"开设在易武大街,精选易武正山阳春细嫩白尖。"而易武正山就是指易武山.阮福书中的曼撒山。
以前的分法,易武茶区有五大茶山,称易武大茶山,易武山只是其中的一个。为了方便区别,将易武五茶山中的易武山称作"易武正山",也叫"正山"。
也正因为易武茶的品质优秀,古六大茶山贡茶大都产自于易武乡周围,比较多的茶商在制作茶叶时,常常在包装上注明易武茶,强调易武的茶质方面。
还有一种更复杂的说法是说:
明代“方物”中的“茶贡”和清初的“贡茶”,只限倚邦山。雍正六年,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倚邦其它部分片区之茶又被列入“贡茶”。
为了区分正宗的“皇室专用茶”和“官府用茶”这两种“贡茶”,将前者特称为“正山贡茶”。同样,其它各茶山也为区分被划为“贡茶”的片区之茶和没被划入的另外片区之茶,又将划定为“官茶”类“贡茶”片区生长的茶称为各山的“正山茶”。
清朝时,为了区分易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倚邦)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称为“易武正山茶”。
当时的“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只限于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而且曾有古茶树的高山上土生土长的茶叶。因而“易武正山茶”仅包括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曾有古茶树的高山范围土生土长的茶叶。而该乡境内茶胶八队以下包括纳么田村委到茶胶一队范围,海拔千米以下地域生长的茶,其品质与前者相差较大,虽属于易武乡境内所生产的茶,但不该属于“易武正山茶”。而从异地收购到易武加工的茶,更不该属于“易武茶”和“易武正山茶”。因为两种茶叶的品质有明显的差别。
对“易武正山茶”之意,被不少人误解为“优质茶名牌”,所以多处外地茶厂所收购生产的异地茶包装上也标注“易武正山”字样。其实易武正山——从古至今都不是特指某一地名的或某一茶山。而是为了标榜原料地道真实制作工艺正宗的。“易武正山”茶并非是单指易武产的茶,只是说这茶原料地道、工艺正宗。
茶友简单理解的话可以理解成:易武正山不是指具体的一个茶山和寨子,而是强调指正宗的易武茶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