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7月2日讯】川茶川酒重点企业对接会于7月2日在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5楼青羊厅召开。作为第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开幕式重要活动内容,本次会议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
据悉,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推进“5+1”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决策部署,切实担起“工业挑大梁”的责任,充分发挥川酒产业优势,展示川茶产业特色,促进川茶川酒产业合作发展,助推四川千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委常委、省直机关工委书记曲木史哈,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等出席会议,会议由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冯锦花主持。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在大会上的讲话:
茶酒产业是四川具有突出比较优势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两个重点产业,也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着力培育的集中体现以工带农、工农互促理念的两个重点产业。2019年四川省茶园面积580.5万亩,干毛茶产量31.5万吨、产值279亿元,规模以上精制茶营业收入超过210亿元,川茶综合产值800余亿元,综合实力评估全国第二,培育出竹叶青、川茶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72家。
2019年四川省白酒产量达到367万千升,规模以上酒企营业收入达到2653亿元,利润450亿元,分别占全国的47%、47%、32%,产量、规模以上酒企收入全国第一,利润全国第二,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沱牌舍得、水井坊 “六朵金花”享誉世界,“十朵小金花”也充满活力。
去年9月,四川省委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烟酒茶产业发展工作,研究解决川酒产业整体优势不突出、川茶品牌知名度不高和附加值低等问题短板的措施,强调要促进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产品文化内涵,推动酒茶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这为川茶川酒产业“携手”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工作遵循。同时,从产业经济的演进趋势看,挖掘茶酒增长潜力也需要推动合作发展。
——这是应对外部形势变化的现实选择。新形势下,中央坚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茶酒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情感属性和成瘾性,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消费市场主要在国内,“无茶不成礼”“无酒不成席”具有广泛的价值认同。茶酒也具有天然关联性,自古茶酒不分家的说法。把川茶川酒产业合作发展作为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抓住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激发消费潜力,促进茶酒产业转危为机、共渡难关。
——这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茶酒产业,当前都处在新一轮分化复苏的成长周期,也都面临整体优势发挥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够优、外部竞争压力持续加大、产业基地面临挑战等问题。其中茶产业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龙头企业总体较小,品牌效应弱,产品附加值低,销售渠道传统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茶酒文化底蕴相近,茶酒不分家;茶酒同为饮品,接人待客必不可少;茶酒消费层级基本吻合,消费人群高度趋同。推动茶酒产业转型升级,既要茶酒自身“强筋壮骨”,也要利用好融合发展的叠加效应或互补效应,实现“1+1>2”。
——这是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的主动作为。消费需求正从过去的模仿性、排浪式向现在的个性化、多元化转变,对健康的要求更高,倒逼消费风口、产品业态、服务模式、市场营销等升级迭代。茶酒产业发展要主动识变应变、在创新中求发展。茶是健康产业,刘仲华院士的研究表明,茶健康属性已经成为驱动消费者饮茶的首要因素。酒是标准化程度很高的产业,消费者对白酒品牌具有很高的认知。酒有茶需要的王牌渠道,茶也有与酒互补的蓝海市场、极具增长空间。推动川茶川酒产业合作发展,有助于把酒的标准化、品牌化理念更好地引入茶产业,推动茶产业的进化和改造;也有助于把茶的健康属性、文化价值融入酒,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实现互利共赢。
川茶川酒产业合作发展,核心是“合作”,目标是“融合”,最终目的是“共同发展”,而不能一个产业变强了、一个更弱了。川茶、川酒体量差距悬殊,不具有可比性,川茶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只有川酒的7.9%,全省规模最大的酒企去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而最大的茶企营业收入不到20亿元。也就是说茶天生弱势,一不小心茶就可能成为酒的附属品、附赠品。这是各地在探索中出现过的问题,需要及时纠正。要坚持共赢共进的结果导向,更大力度推动茶酒良性互补,使强者更强或由弱变强,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这就要求找准茶酒合作发展的路径,理清实施策略。
——合作发展要在渠道融合上下功夫。大力推进酒销售终端增加茶的功能,茶的销售渠道增加酒的陈列,实现相互之间的渠道融入,促进茶酒之间团购、社群资源的相互嫁接,把跨界商品打造成终端业务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在此基础上,从长远出发,积极探索茶酒商业业态的有机融合,引导消费者逐步形成新的消费习惯,从注重在专业店买专业商品向更加注重价值和体验转变。
—合作发展要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推动川茶与川酒企业联合开展茶酒产品深度开发,实现茶酒产品跨界,丰富川茶、川酒产品的种类、口感,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要提高茶酒产品形态的一致性,特别是茶叶,要更加注重用生产商品而不是农产品的思维方式,打造标准产品体系和相对统一的产品标价体系,推动品质可感知。在这方面,茶企要更主动。
——合作发展要在跨界关联上下功夫。茶酒消费人群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顾客广泛重叠,商务消费是一大共同主力市场。茶酒合作发展要推动消费渗透和品牌推广,通过茶酒品牌之间的关联对标、跨界产品之间的联合推广等形式,在消费场景上树立关联性,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场景化解决方案,拓展茶酒市场空间,激发新的消费动能,打开新的消费空间。
实现川茶川酒产业合作发展,既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川茶川酒打造成为四川乃至中国的品牌符号,追求更高产品品质,树立更佳文化品位,更好推动川茶川酒走向世界。
——要坚持政府引导,着力强化合作发展的政策支撑。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川茶川酒产业决策部署,加强支持茶酒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和创新,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举措,提高产业发展质量。要强化省市县的政策联动,支持地方细化措施,出台更大力度的扶持政策,提升合作发展的政策合力。
——要加强企业培育,着力提高合作发展的主体能力。企业是茶酒合作发展的主体,要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做大总量、提升质量。要借鉴川酒培育“六朵金花”“十朵小金花”经验,以“四川十大茶企”和首批精制川茶自动化清洁化示范企业为基础,推动川茶川酒龙头企业做强做优。要推动构建茶酒企业、平台之间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联合经营模式,优化茶酒产业之间的协同协作,组织好酒企与茶企相互的考察交流。支持通过组建酒茶集团、酒业基金投资茶企等做法,整合力量,增强产业发展新动力。
——要注重品牌打造,着力提升合作发展的竞争优势。要共同开展川茶川酒品牌打造,在品牌联合宣传等方面一起规划、一起推进,在茶酒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包装设计等方面彰显茶酒融合元素。要借助川酒全国行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组织开展川茶川酒牵手等行动,推动川茶川酒品牌一起“走出去”。要在茶博会、酒博会等展会中积极开展川茶川酒融合发展的展示,宣传川茶川酒品牌文化,提升品牌知名度。
——要加快创新驱动,着力激发合作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学习白酒行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成果,加强精制茶关键技术突破及设备研发,推进新一轮技术升级改造,提升全行业自动化清洁化水平。要加强工艺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开发茶酒伴侣,茶酒礼盒、酒味茶饮等贴合年轻消费者需求的酒茶融合产品。要创新发展业态,研究“川茶+川酒+文化”“川茶+川酒+体验”等合作发展新模式,推动“文化茶庄+精品酒庄”等建设,积极开发茶酒融合文创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陈仲华指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
推动川茶川酒产业合作发展,重在“互补”。川茶、川酒体量差距悬殊,川茶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只有川酒的7.9%。对川茶来说,茶企首先应该向酒企学习高度标准化、品牌化。“农产品加工,只有高度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和品牌营销,才能做大做强。”反之,川酒也需要进一步融入茶的健康属性、文化价值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挖掘互补的蓝海市场。“有调查表明,茶健康属性已经成为驱动消费者饮茶的首要因素。”
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
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介绍川茶的发展情况
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先洪
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泽文发言
五粮液集团代表发言
四川酒业茶业投资集团何锐发言
壹玖壹玖酒类平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陵江发言
为通过示范引领推进川茶提升全行业自动化清洁化水平,会上公布了全省首批精制川茶自动化、清洁化示范企业名单,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等20户企业上榜。按照计划,未来,川茶全行业还要进一步学习白酒行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成果,加强精制茶关键技术突破及设备研发,推进新一轮技术升级改造,提升全行业自动化清洁化水平。
会议最后进行了签约仪式,分别是协会签约、企业签约、销售平台签约
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与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签约;
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与四川食品饮料产业协会、四川省盐业总公司签约;四川省精制川茶产业联盟与壹玖壹玖酒类平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四川川名堂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签约。
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酒业茶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四川凤岭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签约与泸州老窖股份公司签约;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沱牌舍得股份公司签约;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与四川省宜宾市叙府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与峨眉山峨眉雪矿泉饮料有限公司签约;成都绿昌茗茶业有限公司与成都全兴矿泉水业有限公司签约
川茶川酒产业合作发展,核心是“合作”,目标是“融合”,最终目的是“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