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作者:茶眼看陕西 更新时间:2022-08-22 09:12 阅读:604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宋时的四大雅事。从前文人雅集,主人通常备好茶、焚一炉香,展开画卷,静静品赏。如今,闺蜜们的下午茶中,也常常有了品香、读书会、插花等内容,香开始恢复了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公共性。


那么在古人的生活中,究竟是怎样用香的呢?让我们通过古画古籍,走入古人的审美日常。


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仕女行乐图》局部 席间香炉焚烧


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月曼清游图册》是宫廷画家陈枚的传世之作,共12帧,表现后宫嫔妃一年之中的生活。其中一帧“围炉博古”,表现了腊梅花开的隆冬,美人们在一起赏画鉴古的场景。


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故宫博物院藏《陈枚月曼清游图册-围炉博古》


华堂之中,木雕隔断形成两个空间,里间是书房,书架边挂着古琴,罗汉床上放着一只铜手炉,边上果盘里盛着佛手清供。青砖地上架着取暖的炭盆,内燃香炭。堂间,美人们有的在赏画,有的在鉴赏青铜香炉。屋里摆着两个大的熏笼,画案上放着书、卷子、花瓶、觚、紫砂茶壶和两个青铜鼎式香炉,可谓“古鼎名琴满室陈”。庭院中一株盛开的腊梅则透过漏窗入画。腊梅的暗香、炉中的香饼、佛手的果香,暖阁之中温暖的清香将冬天挡在了门外。


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故宫博物院所藏《胤禛十二美人图》,原是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的装饰画,画了十二个美人,画中的家具、器物和场景是研究清代宫廷生活的重要图像资料,自然少不了各色香炉。


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胤禛十二美人图·博古幽思》


《博古幽思图》中,博古架上有三个香炉。汝窑天青水仙盆下面是一个仿定窑白釉四足方盖香炉,美人身后画面左方不起眼处,绘有半个带着木盖的哥窑开片香炉。画面的右上角则是汝窑天青三足承盘,是用作来打香篆的。


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胤禛十二美人图·观书沉吟》


《观书沉吟图》左侧的香几上摆着一个黄铜乳足冲天耳宣德炉,下配剔红底座,炉中香灰堆成山形上置银叶隔火熏香。香炉边是一只海棠形的螺钿香盒。图中美人焚香读书,静默又端庄。


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胤禛十二美人图·捻珠观猫》


《捻珠观猫图》中,桌上摆着铜胎掐丝珐琅鼎式香炉,美人则手持青金配茄楠十八子捻珠,看着两只猫儿嬉戏。茄楠香是沉香中的上品,文献记载,清宫对沉香木异常重视,雍正开始就“按香样式”、“酌量画样”加工沉香,并记录入档。茄楠香手串更是珍贵的首饰,拥有茄楠香手串在后宫嫔妃中是地位的象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不少清宫皇后妃子所用的茄楠香首饰。


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香在古老的中国,是由嗅觉到达心灵的体验,是精神层面修身养性的气味的艺术。香文化在晋唐时崛起;在宋元达到高峰,宋代开始出现《香谱》类书籍,正式记录用香的方法、历史和文化;在明清时期广泛进入百姓日常。


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图源 | 国立台湾博物院·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则将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极致。并逐渐形成了香气品鉴的雅俗标准。丁谓在《天香传》一文中提出“烟、气、味”的观点,形成观烟、留香时间和香味三方面的品鉴标准。香味品评,以一个“清”字为最上品。


当时很多禅僧文化造诣非常高,与文人雅士交往甚密,焚香参禅之风在士大夫之间流传开,文人士大夫往往半天读书、半天静坐禅修,静坐之时焚沉水香。


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竹涧焚香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册页《竹涧焚香图》,描绘一位士大夫在水涧竹林边面对旷野焚香静坐。画中身后书童挠着后脑勺,有些耐不住性子,可见主人焚香静坐很久了。


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一众香品之中,唯沉香最美。古人常说“沉檀龙麝” ,也就是沉香、檀香、龙涎香和麝香这四大香品之中,以沉香为众香之首。 早在宋代,便有“一两沉香一两金”的说法。到了明代,则演变成为“一寸沉香一寸金”。


现代,上好的沉香越发少见,至今我们仍无法人工合成、复制沉香的奇特香味。


藏在古画中的中国香事


初现于宋代的"隔火熏香"被当时的人视为是至高规格的待客之道,在尚香的风气推动下,宋人香品的种类、焚香的礼仪和讲究、香炉的样式、香席之美,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场香事,一处香境,从古至今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