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标题为,“1克熟茶含5亿致癌霉菌”的类似标题刷新了网络,一些新手纷纷表示对茶的担心,其实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换汤不换药,为什么呢?老茶客或者从事行业多年的人都明白,熟茶每年都会被“霉菌”致癌的问题,刷新几次三观,每次都以不了了之来结尾,这次普洱茶的发霉问题已经上升到了本身会不会发霉的问题上了,相信有常识的茶友,看到此类文章,会一笑了之,或者会割席,又或者心里想骂人的情绪上来,因为文中以黑曲霉可以抑制黄曲霉,从而让茶友们不用担心喝茶导致的风险,而常识告诉我们,茶叶是会发霉的,这是结果,而对于“不会发霉”,是安全的理论,记得在2017年,也有详细说明,而详细的专业理论分析,最后以不了了之而结局。
为什么不了了之呢?因为黄曲霉与黄曲霉毒素是不同的,菌种与菌种排泄物是不同的,但其结果,都会反应在茶叶上,所以,这个知识,理论可以说,但是要在生活中应用,我们需要有传统鉴定技术的参与,才能规避其危险性。
由于现代生物化学知识的开始普及,食物的微生物发酵成了主流,我并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普洱茶的发酵是“宇宙”系的工艺,大自然的工艺,是天人合一的工艺,怎么到科学上成了,微生物的重要参与了呢?难道我们喝的,吃的主要是微生物的——排泄物么?美其名曰,“生物分解”,要知道今天的微生物发酵茶,70%以上的成品,无法像传统普洱茶那样,越陈越香能“发酵”,而是——变质。因此,科学的普洱茶,还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路要走。为什么呢?先问个问题,我们要科学的普洱茶,还是传统可以发酵的普洱茶呢?评论区可以留言。
关于喝普洱茶是自杀还是养生的问题,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呢?“方舟子”一直是转基因的拥护者,在说普洱茶的时候,有这样的描述,普洱茶中,有黄曲霉毒素,有伏马毒素,有呕吐物,这些都是对身体肝,肾,胃,造成损伤,有致癌的风险。按照研究,他说的的确没错,但是这些毒素,在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发酵的食物中,也很常见,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可以——“飘”,也就是所谓的“二次污染”。当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多人也就理解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道理,更知道了为什么普洱茶会发霉的真相,这是科学目前能解释得通的。
那喝茶到底是自杀还是养生呢?事实是怎么样的呢?从基础认知来说,普洱茶是解毒的,这是科学与传统公认的,但在某些条件下,茶也会让人中毒,除了霉菌以外,传统也对茶的中毒迹象说明了情况,比如,水厄,典型的故事是王濛与茶的故事,最终让它得病。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用剂量说明,摄入过多,就有中毒的风险。而在传统,陆羽以“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说明,而要茶起到养生,需要从“人参”的角度来说明。那么到底谁对呢?我们用实践理论来真正分析。
就喝茶而言,我们会认为是茶与人的关系,茶有成分,人有新陈代谢等等,所以往期的文章说明了,茶叶剂量就是忽悠人的,因为茶叶品质与人的关系,是吸收,解毒等问题,用一个不精确的词汇叫“过敏”。敏感度与体质有某种联系,它与剂量是不确定的关系,剂量是通过常人的敏感度测试获得的,最终制定标准用在人身上,其核心还是看体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欧洲人与亚洲人设定的剂量是不同的,但实际应用中,并没那么有效,比如有些农民,农药还未打开使用,就莫名过敏了,按照剂量却无法说明问题,因此,这就回到了,传统陆羽茶经说的问题上来了。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这说明了茶品质问题,而不一定是成分导致,问题是,怎么去理解“不时”与“不精”呢?陆羽给的茶标准是——药性,药性有无毒,效果之分。而药的偏性并不是茶的标准,因为,常饮偏性茶,“饮之成疾”,属于造不精之类,为什么呢?
王濛的“水厄”故事,网上可以搜索,茶叶无毒的记录,孙思邈这位长寿医生告诉了我们真相,李时珍说茶,常饮,黄瘦。这些原因说明了,茶的养生与有毒是成品的品质问题 。所以喝孙思邈标准的茶是有益,喝李时珍标准的茶是有毒,那么喝茶到底是自杀还是有益,我们要什么样的茶,需要哪种标准,怎样做到,也就一目了然了,对么?而想知道为什么的朋友,可以在以往的文章中查找,科学数据也在其中,在这里就不多展开讨论,因为要搞懂,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标准茶”参与的话题,相当于我们自己真正得到了实验数据,而实验室的实验数据是不精准的,为什么不精准呢?经过检测的茶叶还能食用么?那到我们手上的茶是精准的么?这个认证证书与我们喝的茶是否一致?我们是否需要技术来核对?我们生活要虚幻还是要真实?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另外,《明明白白喝普洱》这个专栏中的内容,我也写了经典解释和依据,大家也可以参考。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您是否也希望有品质鉴别的技术来获得安全的品质?让自己或家人,朋友获得安全,健康的食物,避开食物不安全的风险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一同来探讨更多茶叶的疑问,我是仁易普洱茶,一个可以让大家明明白白喝茶的自媒体,欢迎小伙伴们来我这里实践,一起来见证普洱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