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这是一篇带有个人见解的影评。
一个干干净净的漂亮女孩。
一部横扫金像奖影帝影后等七项大奖的影片。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大都会,对于内地人来说一直都是个仙境般的存在。
海关的一道屏障,仿佛是地狱和天堂之间的那道门。
殊不知过了这道关,那头的世界也分天与地——光鲜堂皇的维多利亚港湾,翻转过来看,亦是民不聊生的人间炼狱。
王佳梅坐着列车从东莞南下至香港,一路倚着窗户感受风景迢递,一切便如童话里历险旅程的开端。
当她从列车上下来之后,欢喜地奔向母亲和姐姐,浑身上下都藏不住那副奔向繁华新生的欣喜。
然而在影片里,却没有几乎一个镜头,是用以描述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泱泱繁华。相反,画面里往往充斥着杂乱与贫困,每一间公寓的窗户上都横着一层层的铁栏杆,电线杆零星错落,码头边清净破落,连炎炎烈日都透着心烦,街道上不断穿梭着衣着朴素、面容麻木的行人。
踏血寻梅:似曾相识的孤独和到不了的高潮。
十六七岁年轻的身体,和被嫌弃的孤独颓唐脾气暴躁的胖子。
是“绝望”使得丁子聪这样的人麻木地蜗居在小房间里不见天日,使得他割破自己的手掌,模拟喜欢的女人来着月经时堕落地与他做爱,由此在这种自我安慰中觅得一种安心。
而却是“希望”,每天推着王佳梅这样的人出门去,像屠宰场里的猪一样,追逐着世俗里所有与“美好”有关的符号,为了一种虚无的自我实现感,而日复一日挣扎奋斗得头破血流。
在王佳梅与丁子聪的聊天里,语气最为凄凉的一句话莫过于:“天又亮了,证明这世界还是继续。”
文艺、青春、瘾君子、黑社会。
许多青春文艺片都是逃不了落入这样的俗套。
为什么?
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常常觉得年华太宝贵,非要留下一些非凡的印记才算得上不负青春。至于这到底是自己真的想要,还是仅仅在盲目追求一种仪式感,我并没有想明白。
《左耳》的黎吧啦,《七月与安生》的安生,还有《踏血寻梅》的王佳梅。每个人都在急于证明自己。
不足十五岁的王佳梅急于打卡尝试青春里那些看似精彩丰富的体验,于是她交了一个男朋友,“两个人像两只屠场里的猪,在床上滚动”。这本该是人间极乐的体验,于她而言竟然是如此血腥麻木。然而即便如此,她也要去试一试,仿佛唯有这样,才能在漫长的岁月里找到几分存在感。
当王佳梅提起红遍香港的郑秀文时,所表达的艳羡令人动容:“我很羡慕她。没有人看到自己,是很惨的。”
很讨厌那种“既然你没选择去死,就应该好好活”的说辞。
人人生而不平等 。有些人的生活就是令人绝望,可悲的是那并不是自己搞砸的,出生就拿了一手烂牌无法翻身,打不下去。
王佳梅出生在湖南冷水江,偏僻工业化污染的落后小城,随母亲改嫁到香港,苦学粤语,爱美、又矮又穷。大千世界太多求而不得求而不能;
丁子聪早年丧母,长得丑且肥,没有前途的长途车司机,爱上好看的朋友却深知对方永远不可能喜欢自己。
拼不到未来,得不到的回应,无法言说的孤独,你怎么责怪他们消极的人生态度,用什么角度去告诉他们:做人也很有意思?
“为什么她(佳梅)这样一个为了钱可以放弃一切的人,会想到去死?”这是影片中警官臧sir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其实,王佳梅并不是想死,她只是也不想活。
死,是一种悲剧。
悲剧注定比戏剧来的深刻。
两个生活在底层的人,都是同样的欠缺存在感,同样的伤痕累累,在每日无望的挣扎中隐藏着真实而可悲的自己,而又在一个偶然出现的知己面前,猝不及防地敞开身体与心扉,完全交出了自己。
情欲的爆发,更胜于千言万语。
王佳梅踢掉了高跟鞋,扔掉了耳环,摘去了所有世俗赋予她的,有关于“体面”的符号。
然后她将丁子聪的手拿上自己的脖颈,一面笑着,一面掉下泪来。
单纯的人死于绝望,孤独的人活在迷惘。
所以最后,王佳梅要以身殉道,丁子聪要余生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