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传统品牌产品是“茶+包装”,那么“设计师”茶就是“包装+茶”,孰重孰轻,孰本孰末,不言而喻。
发现茶行业一个奇特现象:越来越多平面设计师开始变身为茶商,凭借相对专业的包装手法,在夹缝中打出一片天地。
货卖一张皮。看起来卖相颇佳的“设计师”茶,从品牌形象、产品包装到展示设计独树一帜,无情碾压土得掉渣的传统品牌。只是,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稀缺,包装出来的“设计师”茶谁会买账?
包装向来是传统茶类品牌的弱项。不少销售额过亿的茶企,产品外观仍在沿用多年前的老土设计,但这并不影响其创造出一款又一款经典产品。倒是一些挖空心思在外包装上抖机灵的“设计师”茶,在经历了短暂的市场兴奋期之后,产品内质愈发可疑起来。
所谓“工匠精神”,首重产品内质,而非外在浮华。
最近,名不见经传的“章丘铁锅”,随着《舌尖3》的播出意外走红,当地手工作坊打造的铁锅一度脱销,订单接到了年底。这显然不仅仅是媒体的传播力所致,更在于“自身硬”的打铁匠精神。
包装精美的“设计师”茶,揭开了包装纸还剩下什么?
难怪有业内人士戏称,有的品牌其实就是“卖包装纸的”;一个设计师加上一个金主,就可以“做”出一个品牌。
如果说传统品牌产品是“茶+包装”,那么“设计师”茶就是“包装+茶”,孰重孰轻,孰本孰末,不言而喻。
品牌的沉淀基于产品本身,而非包装。
新年伊始,重金挖角设计师的招聘启事频现茶商朋友圈,这固然表明老板对产品包装的重视。但喝茶的应该搞明白,包装并不必然等同于品质,如同茶品名称并不必然对应山头一个道理。有时候,包装要比茶贵得多了。
国人素来喜欢花架子,畸形市场需求造就了无数“金玉其外”的茶品。产品内质被有意无意摆在次要位置,这是行业的悲哀。
这两年,消费升级浪潮之下,高档百货商场冒出许多网红餐饮品牌,店名与装修都令人眼前一亮。真正懂行的吃货却不会买账,因为这种地方往往以花架子居多。他们宁愿去老街坊寻访那些外观简陋的口碑老店。
至味在人间,不在“高大上”的表面功夫。
消费升级给了设计师跨界茶行业的机会。修饰好看的皮囊,也别忘了修炼有趣的灵魂,后者更重要。
内质与外观并重,品牌才能走得更远。以“茶+包装”(而非“包装+茶”)思维做茶,方为正道。
文:老茶鬼 201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