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为茶之父。
喝什么茶配什么茶具,这点老祖宗比我们更有研究,博物馆里那些让人惊艳的瓷器,有许多都是因茶而诞生。
茶具的发展史实际上伴随着茶的发展史,跟茶的种类一样,从最初的单一、简单走向百花齐放。
01.
唐:大碗吃茶去
在唐之前,没有专门的茶具。茶汤和其它食物共用一种器皿,这跟当时茶作羹饮的习俗是分不开的。
唐以前,人们饮茶,虽然有各种方式,但基本上还属于生煎羹饮,烹茶的过程还不是很复杂,所以碗、罐等食器都可以拿来盛放茶汤。
到了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茶也得到了发展,饮茶用器逐渐从酒器和食器中分离了出来。唐代茶具,主要是瓷的茶壶和茶碗。
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史厅内,有一只长沙窑出土的唐代初期茶碗,碗内底部篆刻“茶埦”二字。这时候的茶碗敞口,颇类似现代大碗茶所用的大碗。
茶圣陆羽后来又发明了一套唐式煎茶法。
煎茶法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炙、碾、煎等工序,所以又有了一套专门的茶具来配备,包括茶碾、风炉、茶釜、茶则等。
02.
宋:黑盏映白沫
宋朝,一个从上而下痴迷“斗茶”的朝代,茶具在艺术审美上有大大提升。宋代茶具以单色釉及窑变效果为基本特点,质感上凝重深沉。
宋代用来喝茶的主要是茶盏。茶盏比茶碗要小,厚壁,上釉色。釉色主要有黑、青、白,其中又以黑色最为名贵。
宋朝对茶最痴迷的皇帝宋徽宗就曾品评说:“盏色贵青黑”,其中福建的黑釉建盏就是当时最为风靡的茶具。
▲建窑黑釉兔毫盏
黑色茶盏受欢迎跟当时的喝茶方法有关。
宋朝流行“点茶法”,将茶打成乳白的茶沫,高手还能在茶沫上作画,黑色的茶盏映衬白色的茶沫,最为美观、搭配。深色的建盏烧制过程中还会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更增加了斗茶的情趣。
宋代“点茶法”提高了茶的艺术审美性的同时也将喝茶复杂化。宋代点茶,光茶具都有12种。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还给这12种茶具配以官职名号,例如韦鸿胪(茶焙笼)、木侍制(茶槌)、金法曹(茶碾)……风趣雅致。
03.
明:紫砂狂热
唐宋以来,茶多以团饼形为主流,到了明朝,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嫌价比黄金的小龙团太奢靡,下令“罢团进散”。
散茶逐渐取代了团饼茶,再加上炒青绿茶的出现,喝茶方式,由繁琐走向简单,冲泡散茶开始流行起来。
这时,紫砂茶壶冲泡茶叶成为风尚。明代,是紫砂茶具的年代,时人对紫砂壶的推崇,几乎可以用“狂热”来形容。
紫砂茶壶色泽光润高雅,透气性能好,造型古雅淳朴,从审美上契合了明代文化的精神气质,受到追捧,上等“阳羡名壶”,甚至“与金玉同价”。
明人除了喜爱壶之外,也喜用小盏。当时流行的白釉小盏直口尖底,呈鸡心形,又被称为“鸡心杯”。
04.
清:盖碗啜饮
清朝人用什么喝茶?《红楼梦》里面,林妹妹芊芊玉手捧着盖碗,美人用茶,美极了。清宫剧里面,出现最多的喝茶用具,也是盖碗。
茶盏、茶托其实在唐朝就出现了,但直到清代,才终于配上了盏盖,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盖碗。清代盖碗,艺术成就也很高,质地细腻,还绘以花鸟、人物等,清晰逼真。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山水纹瓷盖碗
盖碗在清代用来直接啜饮,但在现代,多以冲泡功能为主。现在川渝一带,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盖碗喝茶的传统。
清代乌龙茶出现,还开创了一种新的饮茶方法:工夫茶。工夫茶具以精巧著称,有孟公壶、若琛杯,不管是壶还是杯,都小巧玲珑,所以工夫茶讲究细品。
现代人喝茶,绿茶多以玻璃杯直接冲泡饮用,力求快捷方便。讲究的,市面上也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茶具可供选择,但买回来欣赏的多,用得少。
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的物质世界更充裕,但跟老祖宗比,喝茶,似乎少了一丝仪式感和美感。
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王褒《僮约》)